2022年6月16日
6月15日,周三。全世界都在屏息靜氣等候聯儲局公布議息結果,加息75個基點已從「小眾意見」變成事在必行,市場上因而有所謂「75就是新的50」(75 is the new 50)之說,意思是從今以後,單次加息要以四分三厘為基本假設。「新債王」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去得更盡,建議聯儲局在此次會議上一舉把聯邦基金利率調高至3厘,意味加息幅度達200個基點(兩厘)!
《華爾街日報》周一放風決策者考慮加息四分三厘,股債沽壓排山倒海,長短息倒掛,反映市場既懼怕通脹扎根,又擔心經濟衰退,如今一次過加兩厘都有人噏,而且出自老岡之口,市場定價想唔亂上加亂都難。聯儲局此刻已完全失去「敍事權」,且看議息結果塵埃落定後,主席鮑威爾在記者會上有何板斧力挽狂瀾。
美股周一臨收市前對《華日》記者Nick Timiraos(人稱Fed Whisperer)那篇「洩密」文章反應強烈,老畢瞄了瞄大盤底下52周新高、新低股份的分布狀況,發現標普500指數中多達175隻成份股(三成半)收市創了一年新低。在鐘擺的另一端,沒有一隻股份以52周新高收市。細看之下,有幾個地方引起我的注意。
首先,傳統智慧認為加息對銀行有利,但名單上金融股多不勝數,從巨企摩通、花旗、美銀、高盛、大摩,到信用卡公司運通、Capital One乃至券商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全皆榜上有名,股價與歷史高位相比,跌幅在30%至45%之間;房屋建造商痛苦程度所差無幾。再傷一點要數網購及實體零售,亞馬遜、Target、百思買(Best Buy)、eBay,一隻二隻四腳朝天,從高位下滑45%至50%。
媒體股血流成河
這些都不讓在下感到意外,未曾想過的反而是媒體/娛樂板塊的慘狀。在52周新低清單中,大名鼎鼎的影業品牌舉目皆是,迪士尼從歷史高位「腰斬」,派拉蒙(Paramount)暴挫74%,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s Discovery)更瀉逾八成!名單上所以不見Netflix蹤影,只因該股周一當天並未以52周新低收市,惟實際上已由高位狂插75%。
迪士尼、華納、派拉蒙,有哪家不是伴隨着好幾代人成長,在娛樂世界中享負盛名?從這些歷史悠久的媒體公司苦況可見,響噹噹的名頭不一定救得了股價。舊年3月用197美元買迪士尼,揸到現在得番94美元,15個月跌足五成二。Disney跑輸大市唔奇,但以一家看起來霸氣十足的巨企而論,輸咁遠就好難交代囉。
如何界定「必需」?
近日多番談及窮人中產同聲一哭,通脹肆虐迫使消費者改變購物習慣,非必需品要向必需品讓路。這令老畢想到一個更有趣的問題:假設經濟在高通脹下顯著放緩,Netflix以至蘋果一類公司的業務及股價表現會如何?換個方式問,在滯脹環境中,如何界定什麼是必需品、什麼不是?除了2020年初疫情觸發經濟短暫停擺外,對新生代而言,衰退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說到滯脹,上次困擾全球時,他們壓根兒還未出生。
舊經驗不管用
今時今日,冇劇煲、冇iPhone玩只怕令許多人感覺「生不如死」,但四五十年前,影視串流、智能電話等服務和產品根本不存在,Netflix的串流套餐對經濟衰退到底有多敏感,iPhone新版加價兩成而非5%又會否嚴重削弱粉絲升級換機的意欲,不可能根據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經驗進行評估。今天消費者也許迫不得已縮減「非必要」開支,惟通脹如何影響這一代人的消費決定,要到真正發生時才會「水落石出」。
從投資角度出發,科技產業對股市增長貢獻巨大有目共睹,可是數十年前,相關產品或服務頂多存在於科幻電影的世界,它們對經濟環境劇變的敏感度一旦遠高於想像,股市面臨的挑戰恐怕陸續有來。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美國經濟陷困局 A股難獨善其身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