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20日

管理新思維

【30天免費閱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ESG之路

統籌:陳志輝教授

主持:陳志輝、蘇雋

嘉賓:黃兆輝教授工程師(兆豐科技設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陳 陳志輝   蘇 蘇雋   黃 黃兆輝(Steve)

 

災禍頻仍 須盡快減碳

陳:Steve在人生半途,毅然轉換跑道,全情投入ESG。何謂ESG?你又為何醉心於此?

黃:ESG是個框架,指環境、社會與管治。話說聯合國訂立了17個永續目標,確保地球的可持續發展。關注重點之一是氣候變化,現今冬天已幾乎消失,颱風則愈發猛烈頻繁,水浸的地方不斷降雨,乾旱的地方卻更乾更熱,結果農作物失收,山火也一發不可收拾。人類要持續發展,便得減緩極端氣候。

蘇:但有些人仍感事不關己,可否再舉一些切身事例?

黃:這絕對跟我們息息相關。氣溫上升,最受影響的是南北兩極。冰川不斷溶化,水位將會上升,像馬爾代夫這些低窪國家或會完全淹沒,喪失一切財物。與此同時,颱風來時更會造成海水倒灌,浸沒農田,然而人口不斷增加,糧食便更供不應求。

陳:日常生活難免會造成污染和碳排,是嗎?

黃:誠然,即使是古人生火取暖,也會造成碳排。但在另一邊廂,植物透過光合作用便能吸去這些二氧化碳,轉化為氧。假如碳的排放和吸取速度相若,兩者能夠互相抵消,氣候便不會惡化。這便是達到碳中和,如是者地球便能生生不息。

蘇:目前的問題是碳排過多,我們是否可以立即減少碳排,以達到碳中和?

黃:只可惜無法一蹴而就。世界各國在去年11月才達成共識,簽訂《格拉斯哥氣候協議》,務求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我們仍須再努力二十多年,才有可能達標。

香港如何為減碳出力

蘇:聽眾Patrick問道:身處香港,我們可否幫忙減碳?

黃:香港的碳排主要源自發電,最耗電的是大廈裏的冷氣機,佔用香港的六成電力。香港固然愈來愈熱,但其實這些開冷氣的地方,到底是否真的有人享用?再者,大廈過熱,某程度是因為吸收了過多太陽的紅外線。若能有效阻隔這些熱力,便能減少冷氣用量,大幅節省能源。

陳:我有個學生從事建築,他也提議從人們的生活習慣着手。要乘涼的只是人,用不着房間的所有角落都同樣涼快。只要知道他睡在哪,便只須為該範圍降溫。如是者,他利用人工智能,估計用家的動向,僅在合適地點提供足夠的冷氣。

黃:是的,從前連互聯網也沒有,隨着科技進步,如今已發展出物聯網,能藉感應器收集各種現場數據,再透過人工智能分析,便可即時採取行動,降低能耗。

陳:我們切忌故步自封,蕭規曹隨自然無法減碳。就只怕人們欠缺相關知識,才會束手無策,因此要把握機會多在學校、電台、報章傳揚。

黃:然而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外國巿場早於2005年已要求上巿公司採納ESG框架,而香港市場於2017年元旦亦已作出同樣規定。因此香港企業現也不甘後人,積極減碳。

4D ESG應用實例

蘇:我們談了一些時下的做法,但據我所知,黃教授還有一套獨門武功「4D ESG」,請你講解吧。

黃:香港上市公司每年發布ESG報告,說明當年的ESG方案;到翌年又再檢討去年方案的成敗。這做法無疑可取,卻嫌回應不夠即時。社會瞬息萬變,方案未必可以等一年才調整。就像近年的COVID病毒,對社會的衝擊極大,政府和企業要即時應對,才能縮小對社會的影響。

因此,我認為ESG框架還要加上第四維度,即「時間」;一旦遇上環境變化,便要第一時間應對。以運輸為例,巴士司機一旦打瞌睡,便可能釀成意外。企業是否可嘗試瞬時收集司機的精神狀況?假如發現他疲累,甚至視紅燈而不見,企業便即時反應,免生車禍。再以火災為例,假如採用4D ESG,即時收集環境因素,萬一場所溫度上升,系統便已感知,如是者在火苗出現之前,消防員便已到場戒備,杜絕危害。

陳:這就需要入世的科學家、工程師了解潛在危害,並構思對策。我在台灣聽過維修水管的例子。那委員說台灣的水管很長,貫穿許多山野,不可能請師傅一一巡視,何況師傅應該集中精力維修水管,而非四出行山。於是政府就敦請行山的市民遇見水管漏水便上報,師傅就可馬上前往維修,以節省珍貴食水,提升社會福祉。

聽眾林先生問道:依你所見,香港在4D ESG方面有何樣板,值得世人借鑑?

黃:最近香港有個防疫好例子,當局抽查各區污水,即時檢驗COVID病毒,以得知排放的大廈是否有人染疫。這就是加上了時間維度,及早截斷傳播鏈,保障社會安全;如果等一年後才檢驗,便於事無補了。

減碳與發展是否對立?

蘇:聽眾關先生問道:減碳、減廢會否意味要減少人類活動?那會否影響經濟?怎樣才能雙贏?

黃:假如我們仍實行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的確有這個問題。線性的意思是,為了減碳和減廢,就少花費、少做事,社會的活力和前途就會蒙上陰影。不過,我們可過渡到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如是者資源可循環再用,生生不息,而不至於丟棄到堆填區,形成浪費。例如香港環保園便收集廢棄塑膠瓶,化為膠粒,再重新鑄造新瓶。此外,未來的石鼓洲垃圾焚化爐也可轉廢為能。因此廢物不再是廢物,而是變成一種資源。在能源方面,我們可多用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畢竟陽光和風是取之不竭,也不會造成碳排,經濟活力便得以維持。

陳:Steve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很有道理。我還有另一角度,借用蘇軾名篇《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我們享用清風和明月,算不上消費,也沒有耗用資源,但月下花前與三五知己行山,一賞清風和明月,並且互訴衷情,也是其樂無窮,能在靈性和感情方面獲得滿足。人是多面向的,要兼顧德智體群美,人生並非只有消費,也不是消費最多便最高興。

黃:我很認同。精神滿足比衣食住行來得更重要,當你心靈滿足,快樂便油然而生,不論遇上順逆都能從容不迫,感到自在。可是假如環境變得烏煙瘴氣,煙霧瀰漫,我們恐怕就連清風明月也享受不到了。

陳:如是者人們就躲在家中開冷氣,又排放熱力。每個人只管維持自己的方寸樂土,卻罔顧了地球。這樣的世界到底是更美好還是更落後?需要慎思明辨。我們就連思維也不應是線性的,要立體地想一想何謂快樂的人。

黃:這呼應了聯合國17個永續目標,當中便包括人類的健康和快樂、美好的居住環境等。這也是我推廣4D ESG的初心,只要每家公司都採納4D ESG框架,我深信美好的生活便不遠矣。

整理:謝冠東

 

*「管理新思維」節目逢星期日2-4pm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節目預告:5月22日題目:後疫情下的香港工業,嘉賓: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會長戴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