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2日
企業ESG課題中講得最多的,是E(環境)和S(社會),較少人觸及G(管治)。既然三者平行放在一起,不對G作出討論,就不算是完整的企業ESG論述。
因為上巿企業要符合披露規則,G範疇內的「企業管治」板塊,應該較為大家熟悉。這種披露的範圍,一般是企業的管治宣言、管治架構、管治報告、財務報告等。當然隨着投資者愈趨重視ESG,近年企業管治的披露,還包括了企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舉措,同框陳慧鈴同學在2021年11月6日,就這一部分已經有所論述。要求上巿企業披露訊息,有助投資者監察企業的管治,在公平公開的平台上,保障小投資者的權益。而可持續發展披露,則為巿場提供「綠色資訊」,協助資金流入「綠色經濟」,鼓勵企業更落力於可持續發展的工作。
仔細規劃應對各種可能
在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筆者一直的論調是「披露」是一回事,背後有什麼實際舉措,認真推進可持續發展,才是重點要處理的問題。在「企業管治」板塊上,較少人觸及的,是企業的「風險管控」問題。營商、投資本身就有着不同程度的風險,成功的企業,不論規模大中小,都必須採取恰當適切措施,抵禦甚至排除營商上的風險。話說回頭,能夠排除的其實都不是什麼真正的風險。「風險」往往不是顯而易見的,企業管理人員實在需要發揮恰當的想像力,盡量對各類風險進行場景規劃。讀到這裏,看官或許會問,為「不是顯而易見」的風險進行規劃,會不會是杞人憂天、多此一舉?
筆者倒相信太陽月下無新事,縱然能影響企業營運的風險不一定顯而易見,但作為企業管理層,就應該有足夠的觸覺、敏銳度、高度、寬度、歷史觀,去判斷當前發生的時事、政治經濟形勢的走向,去推敲有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從而規劃風險場景。鑑古知今,2003年香港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疫情」(簡稱「沙士」),當時,企業推行「分開工作間」安排,將一個工作地點變成兩三個,一隊人在不同地方辦公,以免萬一有同事感染疫症,整隊人要隔離,導致生產停頓。十多年前的經驗,套在過去兩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也就是「照辦煮碗」再來一次。分別是,那一次家用互聯網未發展至今日的水平、流動網絡也未進入4G制式,遙距會議靠「八爪魚」有聲無畫。今日這些配套已經存在,進一步改變操作的模式。企業不一定要安排「分開工作間」,可以搞「在家辦公」,遙距會議可以視訊進行,讓與會者互相展示容貌,更容易理解大家的感受、情緒。
了解政經民情保形象聲譽
「沙士」成為歷史後,企業管理層要做好「管治」,就應該未雨綢繆,參考之前的經驗隨着當下的局勢轉變,為下一次有可能發生的疫情做好準備。有些企業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加大對「環境」的貢獻,早幾年就已經大力投資在資訊科技之上,把桌面電腦轉為筆記本、擴大網絡頻寬容量,令團隊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流動化、數碼化。討論之初、落實之時,可能還有人質疑巨大的投入是否物有所值、回本期會否過長。誰知新冠病毒來襲,這些企業因為已經做好準備,斷斷續續的「在家辦公」對他們來說變得輕而易舉。沒有在這方面做好風險管控的,卻要臨急抱佛腳,可謂「倒瀉籮蟹」,正正就是輸在起跑線上。
另一個企業要好好處理的管治範疇板塊,是「聲譽風險」。今時今日企業營商,無論是賣貨品還是提供服務,皆講究形象和聲譽。為此很多企業每年都會投放很多資源在廣告宣傳之上,某些企業進行ESG工作,或多或少也有提升形象、聲譽的味道,這個課題筆者去年已經提及過。一個企業的形象、聲譽,始終如其出品、服務掛鈎。傳統智慧告訴我們,良好的商品、服務,自然有口皆碑;差強人意的,則受人唾棄。但在複雜多變的現今社會,「做好自己」也不一定就會在形象、聲譽上有正面回報。企業形象、聲譽亦受外圍因素影響。國與國之間、社群與社群間發生的大小事情,可能都會影響到企業的形象、聲譽。因此現代的企業管理團隊,不能只埋首鑽研營商、開源、節流之道,更加要對政治、經濟、民情有所掌握,對國際大局有所理解,否則,很容易便會因一個企劃方案,而陷入萬劫不復的公關災難之中,辛苦建立的企業形象、聲譽一刻間付諸東流,倒過來得不償失。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美元高位震盪 聚焦儲局議息 |
上一篇: | 遏抑通脹預期 聯儲局繼續靠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