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9日
遺產策劃是個人財務規劃的一部分,在現時環球資產配置及移居趨勢盛行的當下則更見重要。愈來愈多家庭已經意識到,移居外地和投資海外房地產將面對高昂的遺產稅。
不過,筆者經常強調「理財以人為本」,光是知道稅制或法規,或無助制定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案,故把稅制、法規與理財習慣結合才是真正目標。如果忽略當中細節,或會誤以為方案可行。下文將探討香港家庭在遺產策劃上可能忽略的細節,以及和原有理財習慣的潛在衝突。
淺白來說,遺產策劃是上一代傳承財富予下一代的規劃及方案。中國人着重家庭關係,父母亦特別愛錫子女,香港人也不例外。過去多年,坊間經常笑說香港有「土地問題」,父母協助子女置業是中產家庭的常態。同時,因為「樓市辣招」的關係,想多買幾個物業收租,有不少家庭採用親屬之間轉讓物業業權,俗稱「甩名」的操作,變相提早把物業贈送子女或親屬。
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財富分布及習慣,如「孝順」和「養兒防老」等,搬到高稅國家或地區就變得水土不服,特別是遺產策劃方面。
英國相關稅項達40%
以英國為例,遺產稅高達40%,於生前饋贈財產給子女是其中一個方法減少遺產稅負擔;然而,當中涉及「7年限制」,意即去世前7年內的饋贈或需繳付遺產稅,期間稅率按年期而有所不同;去世前3年內的饋贈,稅率是40%,3年以上至7年期間,則由8%至32%不等。
不過,除這個限制外,還有兩個不宜忽略的細節。第一,生前饋贈財產給子女會伴隨資產增值稅,因為此饋贈行為或等同出售,故會按成本價計算增值幅度,而資產增值稅可高達28%,真正可以放入子女口袋的是除稅後的總值。
第二,如果饋贈伴隨「回報」可能引發爭議,就是上述的「孝順」和「養兒防老」。譬如,父母把物業提早饋贈給子女,但子女很孝順,父母繼續居於這個物業內養老,或子女每月定期支持父母的退休生活;這些在香港家庭中看似平常的行為,基於嚴格遺產稅規定及反避稅規則,或被視為非真正的饋贈,因為保留了權益或者是代持資產的行為。故此,該資產雖在名義上已不屬於父母,但父母離世後仍可能計入遺產稅的計算中,屆時才發現要面對40%的遺產稅,肯定大失預算。
如何處理?可考慮回歸理財基本步,計算清楚退休所需要的資源,父母有餘力才饋贈,子女亦毋須被傳統的「孝順」和「養兒防老」觀念束縛,父母和子女間財政獨立或更有利遺產策劃,未來本欄亦會繼續探討可行方案。
最後,上述為通用資訊及例子,非稅務意見,移居家庭宜就自身情況諮詢相關專業人士。
作者為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主席。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移民理財觀點。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