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月28日

管理新思維

【30天免費閱讀】廣告業的蛻變

統籌:陳志輝教授及中大EMBA課程

主持:潘嘉陽、李靜宜

嘉賓:楊立凱(香港廣告客戶協會名譽顧問)

 

潘 潘嘉陽   李 李靜宜   楊 楊立凱(David)

 

早年廣告投放策略

潘:今天談廣告業的蛻變,我對此深感興趣,許多廣告歌都伴隨着我們成長,令我印象深刻。到底這些年來,廣告有何變化?David是從業員,也見證了廣告業的盛世。

楊:我在八十年代入行,在廣告公司做了15年,到大概九十年代末,我則轉換角色,成了購買廣告服務的客戶。或者由早期談起吧,在六十年代,香港只有平面廣告,例如報紙或牆身廣告,而且少用相片,圖像都是手繪;文字則由右邊讀到左邊,跟現時相反。平面廣告以外,便是收音機廣告,僅此兩種而已。

到後來電視逐漸普及,《歡樂今宵》這類綜藝節目,在播放中途會暫時休息,賣現場廣告,有點像現時帶貨的網紅。但現場廣告有時也會讀錯稿,甚至忘記台詞,其他藝員就會幫忙補足。

接下來興起的是戶外廣告,六、七十年代的巴士、電車車身並無廣告,但現已無孔不入,就連車身內部以至車站都能設置廣告,不浪費絲毫空間。

早年投放廣告相對簡單,可供選擇的渠道有限。資金雄厚的,就會把大部分資源投放在電視廣告,它能迅速引起全城關注,也因此黃金時段的廣告收費非常高昂。電視之後第二大的支出就是報紙廣告,接着是放在雜誌,尚有資金則再投放到收音機和戶外廣告。

九十年代經典大製作

潘:接下來,可否介紹一些八、九十年代的經典廣告?

楊:我會想起鐵達時手錶。它的口號「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甚為感性。第一輯廣告片由梅艷芳擔綱,在戰亂裏不幸與情人分隔;第二輯廣告片的主角是周潤發和吳倩蓮;第三輯是周華健夥拍吳倩蓮。

李:這些廣告片都與電影的水準看齊。

楊:是的。那些都是預算很高的大型製作。廣告在大陸北方拍攝,漫天風雪,份外感人。這是我心目中的經典。

潘:那甚至已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不論是廣告的口號、場景以至主題曲,都已深印腦海。

楊:周華健那一輯便以他創作的《濃情化不開》作為配樂。到底他是專門為了這個廣告而作曲,還是純粹巧合,就不得而知了。鐵達時系列屬於主題式廣告,它沒有標榜個別的手錶款式,卻為品牌營造了一種感覺。

潘:除了主題式廣告,香港的廣告還有什麼特色?

楊:有一點是歷久不衰的,就是中英夾雜,畢竟香港是個華洋雜處之地。創作人亦喜歡利用諧音,例如把「七彩繽紛」改成「七彩繽Fun」。話說回來,不少香港用語本身也來自英文,例如「蛇呱」來自scared,「摩登」來自modern等。這是香港用語的特質,善加利用,受眾聽到也感到份外親切。廣告宜使用受眾習慣的語言。

現今廣告界即食文化

李:時至今日,廣告又再怎樣蛻變?

楊:我們談過的大型製作,其實比較適合當時的社會,那時的節奏不像今日急速,可以花3個月時間籌備一則廣告。假如今天仍用3個月,到廣告播出時,社會可能已經轉變,廣告便顯得過時。再者,現時的預算已不像當年寬裕。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一度對經濟造成打擊。現今則已進入網絡經濟年代,增添了社交媒體廣告、原生廣告、網頁廣告、網紅廣告等,不會過度偏重電視廣告。

李:有時在玩遊戲期間,也會有廣告出現。

潘:甚至在逛商場時,手機也會彈出廣告訊息,因為它追蹤了你的位置,然後就提供相應的廣告。

楊:是的,因此廣告的預算也分薄了。而且現時比較講求「即食」,較少拍製主題式廣告。「即食」廣告屬推銷性質,例如今天快餐店要主力售賣某一款包,就推銷這種包。今天要推出「買二送一」優惠,就集中談這項優惠。

潘:這類廣告講求時效性,但播放的日子就不長。

楊:是的,製作要快手,而且成本要低廉,至於設計是否吸引及富藝術氣息,就見仁見智吧。我有一套類似三角形的理論:廣告的三項優點──快、靚、平,你只能三擇其二,難以三者俱備。平且靚,就不會快;快又平,則不會靚;快兼靚,便不會平。現在的製作是傾向快與平。

另外,人人都可以做網紅,畢竟有手機就可以拍影片,剪片也比以前容易;而每一位網紅都可以幫品牌賣廣告。好像「微辣」和「試當真」等創作公司都擅長拍短片,他們的拍製成本不高,卻充滿趣味。事實上,不管社會怎樣變遷,廣告都有兩大重點:創意(即內容)和媒體(即投放渠道),當中講求針對性,要對應目標受眾。雖然現時的製作預算下調了,但因為科技發達,卻能比以前更能精準地瞄準目標客戶。

李:以前廣告推出後,受眾未必有太多評語。但現在廣告張貼在社交媒體,網民會提出各種觀點,廣告商能即時得知廣告是否討好。這對廣告商是否也是一種考驗?

楊:時代不同了,創作人的才藝也要精進。我們要與時並進,觀眾的品味已經提升了,不像以前廣告提供什麼內容,他們就只會被動接收。現在甚至連觀眾也懂得自行拍片。今天拍廣告的確要比以前審慎,在社交媒體,人人都可以發表意見,假如負評如潮,那個廣告不只未能為品牌帶來正面宣傳,甚至造成反效果,而且負評往往來得很快,一發不可收拾。那也是現今世代「即食」文化的其中一面:廣告即使做得好,熱潮也可以很快告退;如果做得不好,則要馬上請公關襄助,亡羊補牢了。

整理:謝冠東

 

*「管理新思維」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星期日2-4pm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EMBA網址:https://www.cuhk.edu.hk/emba/

*節目預告:1月30日題目:聚合支付金融科技:電子支付發展,嘉賓:俊盟國際有限公司(EFT Solutions)主席及行政總裁勞俊傑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