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5日
1月4日,周二。美股新歲響頭炮,道指和標普500指數隔晚齊創收市新高,納指則跑贏標指、道指。2022年第一個交易日,華爾街焦點離不開兩件事,一為蘋果成為全球首家市值超越3萬億美元的企業,另一當然是Tesla上季電動車付運量破頂兼遠勝預期,刺激公司股價狂飆14%,直逼去年11月初高位。
看着這兩隻市值以萬億美元計的「股霸」年關一過便搶閘快放,老畢真的感受到揀股型基金經理突破困局之難。過去四年,蘋果股價累漲三倍,不買此股無異於為自己製造麻煩,面對「馬王」還要讓它十磅。Tesla表現雖波動,但從去秋及跨年兩番急升可見,公司每有好消息,不論大宗訂單臨門抑或新車付運報喜,股價都會挾倉式爆上,以其航母級「晒士」,升幅竟一點不遜蚊型股,難怪誓言「供應鏈夢魘」下也能實現付運增長目標的馬斯克,又多一個理由牙擦擦矣。
大展拳腳知易行難
理論上,有強將就有弱兵,揀股永遠不愁出路,倉位可長可短的對沖基金尤其具發揮空間。標指去年漲近三成,跑贏大市絕不容易,可是基金經理當真能力過人,交出勝於指數的戰績並非不可能。
高盛剛發表了一份報告,針對近年影響個股表現的因素,簡單歸納成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分析,結論是去年標指成份股中位數回報有48%可歸因於宏觀經濟大勢,52%則更受企業相關微觀因素左右【圖】。從數字上看,宏觀影響力確實略高於過去幾年的平均值,惟差距不足以妨礙能者迎難而上大展拳腳。
理論歸理論,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高盛提到,2021年每五隻大型核心互惠基金(Large-cap Core mutual funds),只有一隻跑贏標普500指數,比率約20%,遠遜本已失禮的32%歷史均值。主理增長型基金的「芬佬」表現更差,去年僅15%跑贏羅素1000增長指數,不及長期平均數一半。
對沖基金應該好一點吧?數字給出的答案是No。專注股票長短倉策略的對沖基金(Long / Short funds)去年錄得12%回報,連標指一半也不到。主打宏觀策略的基金更羞家,整體不升反跌,在美股大牛之年錄得輕微負回報。
不賺反蝕說不過去
公平地說,對沖基金不以標指為基準,且不同策略着眼點各異,對其絕對回報該當疑中容情。然而,投資者付出昂貴管理費,總有最起碼的要求。對沖基金無法盡享upside可以理解,但不賺反蝕無論如何說不過去。
蘋果和Tesla新年首日表現,足以道出許多問題。老畢日前說過,美股是否外強中乾,觀點與角度而已。標指依賴少數龍頭半點不假,惟拆開來看,多達85%成份股去年錄得正回報,而升幅勝過標指的,在所有股份中佔比近半,足證揀股創佳績並非不可行。問題是,蘋果三兩年市值便以萬億美元規模增長,Tesla單日進賬抵得上整家星巴克的市值有餘,其他「大型」企業與龍頭相比,馬上淪為蝦兵蟹將,規模更小的就更沒有「話語權」了。
證諸基金經理全年實績,五中有四無法透過揀股創造alpha,可見跑贏指數遠較想像困難,即使某一兩年回報特別出色,要長期領先由超級巨企主宰的指數難乎其難,「契媽」就是人辦。相比之下,集中押注十隻八隻重磅股再加一點槓桿,某程度上自製leveraged index fund,近年跑贏大市機率反而高許多。
關關難過關關過
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投資者每談在股海中生存,着眼點總是如何在熊市中保命。天有不測之風雲,對任何一年的回報俱不宜抱過高期望,居安思危當然沒錯。可是,那不等於標指2019年升31%,2020年漲18%,2021年升29%,連開三鋪大後第四鋪必然開細。適當的戒心幾時都需要,惟美股這些年來關關難過關關過,與其由朝到晚擔心第四鋪斷纜,不如認真想想怎樣在牛市中生存。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策略轉型奏效 信利盈利提升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