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7日
2021年11月8日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島國圖瓦盧外長站在被海水淹沒的國土,宣讀「在水中央宣言」的震撼畫面,訊息簡而清:氣候威脅迫在眉睫。
應對氣候變化不是新議題,在今次大會各國就不同題目上也作出了新的承諾,中美甚至在緊張雙邊關係下,11月11日出人意料地宣布合作應對暖化。遺憾的是大會未能在放棄使用煤炭議題上採取較進取的立場,就連大會主席也以「脆弱的勝利」來形容是次協議。
30年應對暖化歷程的教訓是:這是一份屬於官、商、民的集體功課。
人行先貸後借令人欣喜
政府必須有帶領群眾的意志。減碳排放必然會觸動不同群體的利益,政治領袖需要無限的政治智慧、承擔,勇於處理棘手問題。樂見特區政府於10月提出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明確策略和目標。譬如,發電佔香港三分之二碳排放,而現時香港發電主要依賴高碳排放的化石燃料,增加零碳燃料的使用則需要投入額外資源,亦有機會導致電價上漲,需要政府在政策、科技、資源以至土地上與電力公司合作,配合有關過渡。另一個叫人欣喜的例子是11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推出「先貸後借」政策,向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領域等投資的融資。這種政府級別行為,將有助社會最終踏上無碳之路。
非常認同陳慧鈴同學11月6日文章中所指,企業對落實碳中和的角色尤為重要。公道地說,過去30年企業在推動廢物回收、循環再用、減能節約等範疇上所做的着實不少。
這過程中企業既可保護環境,又可節省成本,甚至降低價格,惠及消費者,可謂多贏。經歷30年的進程,這些便宜的「低懸果實」已經被收割得七七八八,再下工夫也不會有很大躍進,企業是時候認真考慮投入更多資源,處理更深層次問題。陳同學文章中提及,近年巿場推動氣候變化有關訊息的披露,提高企業碳排放足跡的透明度,透過向投資者交代,促使企業更注意其碳足跡。這確是重要並有效的一步,而這一步的性質也陸續由「自願」走向「強制」。下一步,是巿場要好好運用訊息披露這工具,認真向企業問責,究竟落實了什麼實質、實效的工作、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企業公民(尤其是大耗電能的企業)過去非常努力地節能減碳,已經收割絕大部分「低懸果實」,但隨着技術進步,現今也不是只有靜待改變來臨的份兒,坐收「淨零發電」的紅利。企業只要肯主動作出一點投資、下些工夫,便可能發掘新的選項。一間本地上巿企業於6月宣布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為該企業以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放制定路線圖。
從改變個人習慣做起
另外一個例子,考慮到交通運輸亦佔本地近五分之一的碳排放量,有運輸企業於8月定下2050年全面使用新能源的願景,並利用「綠色融資」開發可持續發展相關項目。以2050年作為目標,這些其實是長達近30年的投資,不一定會影響當下現金流或股票價值。鑑於近月化石燃料價格飆升、國際及地緣政局變化,導致發電成本、汽油價格上漲,這等投資又何嘗不是節省成本的舉措呢?這些有遠見、做實事、不拘泥於短期回報的例子,是決心、誠意的表現,一步一腳印地貢獻節能減碳。
看官定必已經身體力行減用、減廢、循環再用。未來日子我們可以進一步改變習慣,節能節約。「綠色融資」近年流行起來,透過巿場鼓勵企業多投資於應對氣候變化。
若果有更多類似前述中國人民銀行的舉措,想必可以進一步促進這股潮流。另一方面,企業投資在減碳節能,定必會有額外成本,作為小股民也可以放下「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心態,對這些額外成本採取更加寬容的態度。作為個人,我們可否也做多些呢?負擔一點隨之而來的能源費、交通費增幅(相信政府會在這關節上適當把關),也是在為地球未來盡一點力。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聯合國大會上說:「人類不能再忽視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的老路走下去。」筆者覺得這句話重點在「投入」、「保護」和「修復」。氣候變化的代價,只要人類繼續生活在這星球,便總要付出:問題是由我們這一代、還是下一代埋單。
只有官、商、民同心同德,在地球生活的未來世代,才有機會避過一劫。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網購盛行 小心消費 |
上一篇: | 無證據顯示明年美國經濟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