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
統籌:陳志輝教授及中大EMBA課程
主持︰陳志邦、張璧賢
嘉賓︰陳智思(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
陳 陳志邦 張 張璧賢 思 陳智思(Bernard)
張:Bernard,你身兼多項公職要務,但回望小時候,你會因為祖父是盤谷銀行的創辦人,而認為自己應該順理成章步他的後塵嗎?
思:我的祖父、爸爸、叔叔、哥哥都在銀行工作,所以我自小就認為自己要當銀行家。不過我小時候的成績並不理想,在參加最後一屆香港中學入學考試時,只考獲5(中)/3(英)/5(數)的成績(5為及格,1為最高分)。我未能原校升讀聖若瑟書院,被派往玫瑰崗學校。然而,在玫瑰崗的數年卻成為我的人生轉捩點。
學業成績欠佳 仍能建立自信
張:何出此言?
思:玫瑰崗的校園雖然對我來說十分陌生,但踏進班房後,我便發現班上大半都是我的小學同學。以我當時的成績,留在玫瑰崗才更適合我;這所學校讓我能在合適的水平發揮所長,如此一來我才有信心去繼續讀書。
張:在玫瑰崗度過了快樂的時光後,你到美國升學。當你準備在大學享受青春年華時,是否卻發現自己患上疾病?
思:我在入學後不到兩個星期,便發現自己經常頭痛,在醫院檢查過後,才知道我有3條分別連接腦部和兩個腎臟的血管受到影響,於是我只好停學並在醫院接受搭橋手術。我在醫院進進出出,是以我在大學的首三年,都只有第一個學期能在校園現身,然後又因病需要停學。
大學三次大型手術 學會珍惜
張:最初發現自己患病時,你抱着什麼心態去面對?
思:醫生曾坦言,這個病會伴隨我一輩子,我在最壞情況下可能20歲就需要洗腎,這令我不禁埋怨:「為何我要承受這一切?」後來花了接近10年時間,我才逐漸接受自己需要與這個病長年共處。也唯有經歷過這些生死關頭,我才學會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張:10年說來漫長,當中發生了什麼事,讓你明白到必須接受患病的事實?
思:在患病前,我和許多大學生一樣選讀了熱門的經濟學系,後來因為要經常入院,我便開始修讀毋須到校園上課仍能取得學分的藝術系。正是因為疾病介入了我的生命,才讓我在這個「讀藝術會被罵」的傳統家庭中,仍然能主修藝術,最後成就了今天的我。假如沒有讀藝術,今天也無緣擔當某些公職。
投身社聯的機緣
張:藝術怎樣為你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公職?
思:在2005、2006年左右,香港掀起保育風潮。時任政務司司長致電給我,說想委任我為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我跟司長說:「我不懂保育。」司長說:「你不是讀藝術的嗎?」「藝術跟保育差很遠。」「差不多了。再加上,保育要平衡經濟效益與文化保育,你既有經濟背景,又從事金融,還懂藝術。」自此,我於保育界任職多年,既是西九故宮文化博物館主席,又是大館主席,全都跟藝術有關。以前,我可沒想過藝術學位是有用的。
張:很多事是機緣巧合,例如你加入社聯,其實也是一場巧合?
思:加入社聯時,我真是一頭霧水。當年在立法會,我代表保險界,是獨立議員,在立法會會議廳便跟其他獨立議員坐在一起。當時坐在我前面的是李家祥議員,代表會計界,他同時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主席。我記得有次開立法會會議時,他轉身問我有沒有聽過社聯,我說沒有。他說那是充滿樂趣的,叫我參加。後來才知道那是李家祥議員找接班人的計謀,因為主席每隔4年便重選,而我加入1年後他就退任,並推薦我做主席。
對我而言,社聯是很大的轉捩點,因為我是透過社聯去真正認識香港。以往,我從商時只認識圈子裏的人,只懂香港的商業和金融,但對社會一知半解,在社聯則要面對全香港所有的社會服務。出任主席後,我主要思考如何為社聯引入新元素。過去社聯的主要工作是代表業界爭取有利的政策,甚至拿資源,對家是政府。但我發現社聯的對手不單是政府,更是整個社會,因為要解決社會問題,不應單靠政府,而應與商界和專業界別打好關係,共同協力。所以當時我思考該如何協助社聯同時面對社工界和政府以外的界別。因此,過去20年,大家能看到社聯已遠遠超越當初的工作範疇,例如推行「商界展關懷」,這是我的構想。今日的社聯則致力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建議引入樂齡科技,更促使科技和社福機構的融合。在過去20年間,我們不停改良自己。
出任公職的主要心得:聆聽
張:你出任多項公職,你有想過為何會被委以多個崗位嗎?
思:我想是因為社聯為我打下了良好基礎,讓我有能力面對不同群組。擔任各種職位時,我會面對不同的持份者,並從各式各樣的意見裏尋找共識。我在許多方面都並非專家,但在社聯裏,我不時要面對各種議題,並學習尋找出路。可能政府見我有這些經驗,故總是給我安排職務,去化解各界難題。
陳:對於出任公職,你是否有一項優勢,就是你不會背負舊包袱?
思:由於我什麼都不會,所以的確沒有舊包袱,但也因此變得願意聆聽他人的意見。
陳:你是如何培養這種聆聽能力的?
思:以往擔任公職時,與會的大都比我年長,更有經驗,我也因此不得不謙卑和聆聽對方。我在20多歲剛回港工作時,曾因為避免被人看扁而不懂裝懂;但現在回首過去,我知道自己一定被看穿了,實在令人羞愧。若能大方承認不足並聆聽他人,別人反而更願意接受你。
張:你不會的話,其他人會願意教你;可是,如果你在加入組織時擺出專家的樣子,其他人反而會覺得跟你有距離感。
思:重點是,你不可能什麼都懂。如果你的心態是願意聆聽,即使他人未必同意你的看法,但你在過程中能讓人覺得你有理解他的看法,方案是大家共同商議出來的,那樣他們最終會對你較為接受。如果你一開始就讓人覺得你已經有所決定,一切已塵埃落定,那他們自然無意與你交流。
現在社會對各種議題的意見日漸兩極化,聆聽意見也變得愈來愈困難。以前或許較易做到,但現在大家都堅持己見,不肯踏出聆聽的第一步,那就只能原地踏步,無法取得進展,這顯然並非好事。大家都應該嘗試走出一步,雖然過程艱難,但若想尋求較好的出路,還是要嘗試考慮他人的意見。這個過程不能是單方面的「你贏我輸」,不然大家都不會願意交流。面對近兩年的眾多議題,這是愈來愈難做得到的,那是說易行難。
陳:從你的分享,我得出一個重點:只有謙卑的人才會聆聽他人的意見。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所以我十分欣賞這種心態。近來我亦明白到:專業精神與專業資格完全是兩回事。我遇見許多擁有專業資格卻不專業的人,亦遇見富專業精神卻沒有專業資格的人。依我所見,陳智思雖然對某些範疇缺乏認識,卻願意求真、學習、思考什麼做法最合邏輯,能在每一個界別都發揮專業精神,其實勝過許多擁有專業資格的人。
思:多謝你。
張:那麼你未來的人生規劃又是怎樣的?
思:眼見已經退休的朋友能夠到處遊歷,偶爾我也會感到羨慕。可是我肩負家庭責任,而在公事上,大家也期望我能隨傳隨到,即使要度假一個月也很難。有時候,我也希望可以好好放假,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可惜暫時未有機會。未來我的確想再次畫畫。
張:我認為你對自身甚有要求,因為說到「降低食物中的鹽和糖」,這件事你由18歲開始堅持至今,而且每天早上都做運動。
思:由於我的兩邊腎都失去50%的功能,我從18歲起就已經進食低鹽餐單,糖份同樣要節約。回想我做完第三次手術之後,醫生提醒我不能再把身體視作20歲,因為事實上我的身體機能彷彿已達50歲,至於能夠活多久,就視乎我如何運用身體。當下聽到他的忠告,我並未有特意理會,後來我花了很長時間說服自己要play the long game(眼光放遠)。從那一刻開始,我的生活變得規律,飲食也相當節制,已經數十年沒有吃紅肉,也滴酒不沾,配合適量的運動。我相信這些習慣有助我減慢老化的速度。
大灣區並非唯一出路
周禮信(EMBA 2014校友):香港有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年輕人的就業、創業問題和長者的退休問題,你認為大灣區是否有助化解這些問題?
思:香港的一個問題,在於過去數十年我們被公認為數門行業的龍頭,但在國家崛起等因素下,我們不再是龍頭,各行各業也受到挑戰甚至邊緣化,令大家有所恐懼。曾有國企領導問我:「為何香港的問題這麼多?許多年輕人充滿怨氣?」我解釋過去十多年與內地融合,大家覺得很多機遇被搶走。他說:「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不是習慣了競爭嗎?北京的職位也不是留給北京市民,而是全中國的精英互相爭逐的。為何你們的心態如此保護主義?」的確如此,我們面對的問題,也不是我們獨有的,全世界同樣都在面對,要不停競爭和不停進步。
我不會叫大家去大灣區,因為即使是我,也會對到大灣區發展一事有所猶豫,畢竟我的品牌在香港,聲譽建立在這裏,過了深圳河,根本沒有人認識我,我如何發展?連我也有所顧慮,更何況年輕人?我們要理解他們為何會抗拒和不願意,所以我不會叫他們到大灣區發展,不過我會說:「你一定要懂得區別7000萬人和700萬人的市場。你意識到了,也不一定代表你要投進這7000萬人的市場,因為市場有分內陸(onshore)有離岸(offshore),要視乎你的行業和能力等因素。有些行業更適合在內陸發展,但有些則適合在離岸建立,例如金融業。因為那7000萬人會來香港購買服務,如果你夠厲害,在香港同樣能夠成功。」但是你覺得你不用理會那7000萬人,只要有700萬人就可,你就會被邊緣化,因為7000萬人會帶動市場轉變。
嶺南爭議的心痛教訓
鄭妍(EMBA 2022學生):想請教過去有哪些印象最深刻的經驗,在人生或處事方面令你有所啟發?
思:我曾在嶺南大學擔當了6年的校董會主席,最難忘的一次經歷是,我們為了選新任校長,展開了比較具爭議性的討論。猶記得那天,我們與學生對話了5個小時,那令我畢生難忘,對EQ是一大考驗。雙方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互信,正如今日的香港也面對同樣的問題。
經歷了5個小時一直被罵之後,我回到家中,心裏非常難過,我沒有想到現實會有這麼大的落差。我不理解為何自己如此出心出力,但會有這樣的結果,意見不被接受,還備受質疑。我內心也不無掙扎,曾經打算放棄,不想做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但我還是打消了念頭,思考改善的方法,以及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明白近年香港也遇到不少問題,大家的壓力都相當大,也難免會面臨去與留的掙扎。
張:尤其過去兩年,我們會發現留下來比放棄更困難(思:絕對同意),最重要是move on(找到下一步)。
《與CEO對話》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由9月12日起,一連八集,逢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於香港電台第一台(FM 92.6–94.4)播出。節目亦會相繼於港台電視31/31A、now BNC及now Direct等頻道播放,時間請參閱EMBA網址︰https://www.emba.cuhk.edu.hk/radio-tv-series/。聽眾亦可透過港台網站(radio1.rthk.hk / tv.rthk.hk)、流動程式RTHK Mine、RTHK On The Go及RTHK Screen收聽、收看或重溫節目。
整理:謝冠東
* 節目預告:11月21日改播《管理新思維》;嘉賓:康業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鄺正煒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