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1月19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高通脹持續 美國恐陷衰退

過去數周,筆者出席多個以通脹為主題的會議及研討會,這顯然是美國的熱門話題。筆者敢打賭明年美國第一季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飆升8%,絕非稀奇事。吾友Bleakley Advisory投資總監布克瓦爾(Peter Boockvar)亦認同,他指出,今年4月及5月CPI已經年增超過4%,預計明年4月及5月通脹勢將來得更加猛烈。

諮詢公司RSM美國首席經濟學家布魯蘇埃拉斯(Joseph Brusuelas)分析CPI數據,顯示加價潮主要集中於最受新冠疫情衝擊的行業,當中以能源業加風最盛,燃料油價格暴漲超過9%,反映如果供應鏈樽頸疏通,將略為紓緩這場加風,所以聯儲局對此不大在意,因為多類貨品將在未來數月價格回落。

可是,屋主等值租金(Owners' Equivalent Rent,簡稱OER)佔美國核心CPI指數比重達23.4%,布魯蘇埃拉斯察覺OER連續兩個月上漲0.4%,敦促決策者留意此點,因為房屋項目一旦掀起加價潮,跟疫下遇到供應鏈混亂的工業及價格波動的糧食和能源業相比,加風通常更加持久。

可支配個人收入跌

筆者研究RSM編製的CPI趨勢圖,發現去年初美國在疫情下通脹相當輕微,由於去年同期基數低,今年通脹按年升幅較大,10月通脹按年勁漲6.2%,預計通脹率勢將節節上升,明年1月及2月可能衝破8%。不過,筆者在3月的信函〈屋租靠估 聯儲局恐錯判通脹〉曾批評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只透過職員每月做業主電話調查來蒐集OER數據,所以BLS利用OER數據來衡量通脹,未必能反映實況。筆者一直強調,錯誤的統計帶來糟糕的政策,箇中例子就是聯儲局未有在今年較早前縮減量化寬鬆(QE)和加息。

吾友美股知名「大淡友」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上周在Twitter貼文,警告目前美國通脹率跟1990年10月及2008年7月看齊。羅森伯格重溫歷史,指出經歷該兩段高通脹期後,美國陷入經濟衰退,聯儲局並非以加息應對,隨後12個月國債孳息率插水。美林前資深策略師法雷爾(Bob Farrell)提出「十大投資法則」中的第九法則,強調當全部專家和預測意見一致時,總有異軍突起,鼓勵投資者敢於跟大眾背道而馳,羅森伯格認為這確是金石良言。

目前美國經濟錄得增長,並非源於聯儲局實施量化寬鬆政策,而是來自國會通過的巨額刺激經濟方案,政府派錢推高通脹,但目前民眾花掉大部分紓困金,財富管理公司Bahnsen Group投資總監巴恩森(David Bahnsen)的圖表顯示,近期實質可支配個人收入下滑,預計經濟增長勢頭快將中止。

不少專家預期,隨着疫情消退,美國經濟將重回正軌,供應與需求主宰經濟,而收入帶動需求,預測美國明年經濟上揚3%,但他們並未料到國民收入下跌。筆者預料明年美國繼續通脹高企,經濟增長步伐非常緩慢。可是聯儲局官員落後於形勢,把自己逼到牆角。當美國經濟增長僅得1%至2%,試問聯儲局怎能作出應有幅度的「收水」?

美國長期通脹低迷,整整一代投資組合經理和投資者從未遇過通脹之苦,僅從經濟教科書參考通脹理論,可是高通脹期往往不利股市投資者。筆者不知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有何對策,但他能選擇的板斧皆非常糟糕。單是聯儲局決定縮減量化寬鬆,足以引發市場不安,更別說宣布加息,所以筆者憂慮未來14個月大市出現顯著波動。

筆者一直奉行80/20投資法則,當中80%屬核心投資,押注於非進取投資工具,收益率在5%左右。另有20%「探索」股市及能迅速增值的資產,例如買入科技股、房地產等,由於風險較高,必須分散投資,適宜較長期揸手,但須緊密注意市場走勢。當然,筆者不是鼓勵讀者冒險,尤其市場如此不明朗,底線是核心投資能支撐生活,才安然去「探索」。較年輕的投資者可選擇70/30投資法則,大前提是留意風險。

名宿金句反映現狀

談到巴恩森,近日他推出新作《免費午餐不存在:250個經濟學真相》(There's No Free Lunch︰ 250 Economic Truths),書中引用數世紀以來250位經濟學家的金句,然後作出評論。當中不乏反映現狀的警句,筆者節錄部分內容,包括筆者曾引用的:「若時間就是金錢,利率就是時間的價值。」巴恩森指出,資訊多如恒河沙數,這簡單且有說服力地解釋何謂利率及其存有原因。金錢有用途,跟金錢暫別(譬如把錢借出或投資於股市)意味推遲使用其用途,而利率就是我們設定的暫別期的價值。

美國經濟學教授柯文(Tyler Cowen)的至理明言:「發放的資訊愈多,願意坐下並運用資訊的人回報就愈大;稀缺的不是資訊,而是願意利用資訊的人。」巴恩森認為,人類的行動才是經濟的核心,若資訊未能吸引人類坐言起行,資訊本身或蒐集資訊根本一文不值。資訊多如天上繁星,只有堅持、創意及自發才能創造財富。

美國經濟學家索維爾(Thomas Sowell)屬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見解:「最基本問題不在於什麼是最好的,而在於由誰來決定什麼是最好的。」巴恩森指出,自由市場捍衞者認為在市場經濟主宰下,政府不會完美無瑕。大家也不預期政府完美,所以接受不完善的決策,寧願尋求解決方式,找來最能正確解答問題的人來執政。執政者資格包括是否熟悉本地情況,以及會否為決策負責。總之,能作出較佳決策的人,就算策略存有瑕疵,總好過差劣的人選推出同樣具缺點的政策;肯為政策問責的人,亦必定勝於不肯負責者。巴恩森認為,只要放棄存有萬能的第三方接手的信念,接納決策不會完美,就能輕易選出決策者。

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是十九世紀法國古典自由主義理論家,曾擔任眾議院議員,他留下金玉良言:「人人都想佔國家便宜來應付生活,他們忘了國家是佔每個人便宜來生存的。」巴恩森相信,大家談論政府支出時,只要明白到政府不向國民討稅就會無錢可花,無論政府納稅抑或發債,所有用於公共服務的開支,總是抽取自私人企業的富裕納稅人;當話題聚焦在大家希望政府從富人挖取多少稅款時,對話將變得誠懇兼有用。

疫情「消滅」流感病毒

筆者閱讀範圍廣泛,近日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腫瘤科教授斯特賓(Justin Stebbing)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到底病毒是否「活着」?筆者引用《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的文章,估計全球存有10穰(nonillion)個病毒,足以把每個病毒派到宇宙每顆恒星超過1億次。

然而,人類活在滿布病毒的地球,大部分時間安然無恙。人類平安無事,跟人體對疾病具復元力關係不大,而是病毒屬古怪生物,異常挑剔,不是每種細胞都會感染,所以只有一小撮病毒對人類構成威脅。當然,新冠疫情證明新的病毒仍然會侵襲人類。

不過,疫情肆虐,有失亦有得。澳洲廣播公司(ABC)上周的報道帶來好消息,新冠疫情導致威脅人類的四大流感病毒之一山形株(Yamagata)絕跡,自2020年4月起全球未見出現新病例。山形株與維多利亞株(Victoria)夾擊,過往每年造成29萬至65萬人病故。

紐約市解封後市面回復正常,筆者上周前往當地,期間跟離開民主黨、另建新黨的華裔企業家楊安澤會面,他熱中打破美國的兩黨制。筆者直言楊安澤面對艱巨的硬仗,但給予選民更多選項卻是好事,預計2024年美國大選選情緊湊。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