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
港股的頹勢令到很多投資者轉投美股,尤其新概念例如元宇宙、太空股、ESG、半導體、電動車之類的題材,這類公司在華爾街選擇較多,其他市場甚至根本找不到,如果要買入相關股票,投資者最方便是買美股,造成整體市況強勢。
然而,在基準指數上,未必能夠體現這種強勢,因為傳統股票仍然跑得比較慢,就算是大型互聯網公司,近期因為季度業績向好,所以才抬高指數,升幅也比不上個別板塊那麼犀利。故此,美股長期表現一定領先其他股市,就算是日本、歐洲也相信追不上。
爆炸性增長不復再
反觀香港,長期因素尚未改變,小型股票被殼股和微信女搞死。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雖然都係殼股,但遊戲規則較公平,可以一開始就入場,貨源殼主唔可以完全控制,而且中途供股、批股,也受到限制。如果大股東和SPAC處理不合規,可以Class Action(集體訴訟),這件事只會在美國的司法制度出現,想抄也抄不到,由於制度公平,能夠吸引到大量資金,所以連做細價股的人,都可能赴美比較好。因此,港股原有的殼股市場做不起,做SPAC的競爭力也不足。
至於大型股,本來中國是有壟斷型企業,可以給予非常高的估值,但是目前政策上以「共同富裕」為目標,財富及影響力不能過度集中在某些公司,所以行業集中度高的公司,例如互聯網、房地產、以至實質上由上述兩者控制的行業如金融、醫療等,其政策監管都加強了,並非說以後都發展空間不大,只是短期內看不到爆炸性增長的勢頭,所以投資者都會離場。既然大細兩種股票都缺乏吸引力,整個市場自然一潭死水,全球化之下,投資者可以四圍去,久而久之集中在容易搵錢的市場,所以這個局勢的形成,是歷史因素造成。
港股要起死回生,只能用「平」來做賣點,因為跌得太多,稍為有利好因素就會反彈,就算只是收復部分失地,都已經有可觀獲利空間,例如六中全會之後,所有事情塵埃落定,有機會在行業龍頭洗牌結束,政策稍為寬鬆。
正如內房一樣,部分公司財困,現時開始放寬國企的槓桿,預備併購,行業將大洗牌,國企吸收資產之後,都要賣出和周轉,才能轉化為利潤,否則最後全部一起輸錢,甚至破產,就會重演日本陷入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貧窮。
無論如何守住樓價
由於有前車之鑑,無論如何都要守住樓價,高槓桿的公司可以破產,但是不能對國家有傷害,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樓價再升,為國企解圍和減債。故此,純粹以洗牌和修復的角度,樓價需要有一波牛市,國企的重要性提高,股價也有機會上升,這個可能就是令港股走出困境的因素,如果博中短期上升,港股是比較吸引。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道指浪低一浪 滙控牛熊惡鬥 |
上一篇: | 滬深港通上日成交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