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11月10日,周三。時間過得真快,感恩節近在眼前,聖誕已不在遠。然而,在這個普天同慶的季節,美股投資者(包括轉場主攻華爾街的香港股民)面對一個「幸福的兩難」。一方面,股市踏入傳統旺季兼且勢如破竹,害怕錯失人同此心,多少有點「焗買」感覺,年底前Melt-up不難自我實現。
在鐘擺的另一端,投機活動益發瘋狂,炒加密幣仲講Bitcoin、Ethereum早嫌落伍,唔識Solana、Avalanche、Helium乃至Axie Infinity,恐怕會畀幣圈中人笑到面黃。Axie Infinity?怎麼老畢聽來好像某高級品牌的護膚霜,證明在下有多Out。
在股票市場,投資大行不忘發報告提醒股民「睇路」。高盛話,過去12個月,標普500指數合共75度創歷史新高,次數之多為近百年來第二,破頂之密更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以來僅見。言下之意,美股愈是氣勢如虹,投資者愈要居安思危。
美股外強中乾?
大摩也來插上一嘴,着眼點卻在市寬(market breadth)。該行首席策略師威爾遜(Mike Wilson)指出,標指破頂猶如食生菜,估值水平亦接近歷來最高,但只有16%成份股處於52周高位,較諸今年早些時大有不如;比方說,5月創52周新高的標指成份股比率便達45%【圖】。簡而言之,美股新一輪升浪靠少數強勢股帶動,特別是概念及故事性豐富的股份,惟深入指數內部榮辱互見,屬外強中乾格局。
勸人小心任何時候都錯不了,可是老畢的判斷與大摩頗不相同。以指數層面而論,美股年頭以來只在9月初至10月初出現過頂至底5%回調,但許多個股早就經歷了深度調整,低位尋獲支持後踏上價格修復之路,尚未重返高位不足以否定走勢上的顯著改善。
更重要的是,從美國企業陸續公布的季度業績觀之,整體盈利遠勝預期之餘,最大貢獻來自優於估算的邊際利潤。
此刻市場焦點盡在通脹肆虐、成本上升、定價能力,美企紛紛交出亮麗業績,投資者自然大大鬆一口氣。美股創新高是否太易,不無商榷餘地,但說強勢全無基本因素支持,顯然不符事實。
老畢認為,與市寬相對狹窄、股民「大安旨意」相比,期權市場的動態更值得關注。
本報「信析」本周二有一段話不妨細味: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數據顯示,受租車公司Hertz 10萬輛電動車訂單刺激,Tesla股價上月下旬曾單日飆升13%,市值一舉突破萬億美元。野村估計,當天流入認購期權(Call)的資金多達51.1億美元,與認沽期權(Put)的2.79億美元形成18對1之比,差距之大聞所未聞(unheard of),足見散戶追Call Tesla何等瘋狂。
重溫「納斯特巨鯨」
這令在下憶起2020年夏天一度引發美股劇烈波動的「納斯特巨鯨」(NASDAQ Whale)。事件主角雖是軟銀(SoftBank),惟美國多家科網龍頭股價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喪升,一個重要原因乃散戶狂掃極度價外的認購期權,迫使莊家買入正股對沖,期權與股票相互帶動,雪球效應就此形成。
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動力一旦逆向而行可以帶來什麼後果,從納指去年9月初見頂後的短線表現可窺一斑。
馬斯克(Elon Musk)規矩自定,賣股與否也要交由Twitter用戶「全民公決」。結果出來後,Tesla股價從高位顯著回落,類似「納斯特巨鯨」的現象會否重演,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美股大盤走勢,值得留神。
追蹤首富身家成癮
傳媒無時無刻不在追蹤世界首富的身家上落,「信析」有句話老畢甚有同感,就是馬斯克的財富部分由衍生工具抬捧出來。然而,到底期權一如過往是股票的衍生工具,抑或股票反過來淪為期權的衍生工具,證諸今時今日的市場動態,難說得很矣。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藉KHYB監測內房違約風險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