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
行家飯敍,見筆者前陣子寫文談論企業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或「環境、社會、管治」)這個熱烘烘的潮流話題。席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分享各自崗位上相關見聞經驗,切磋有無之餘,也互補長短。飯局當中行家們花最長時間討論的,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或CSR)舉措。
以「企業社會責任」為旗幟的活動,沒有既定形式,也沒必然內容,五花八門,包羅萬有。動態的,跑步、游泳、騎單車、行山;靜態的,藝術文化、環保、保育;也有心繫社區,辦些類近公益事業、青少年生涯規劃、扶貧助弱,一於「授人以漁」。形形色色,應有盡有。
社會上沒有一套公認準繩去衡量企業社會責任措施的成績,反正辦什麼、搞哪一套,很大程度取決於企業領導的喜好,總之就是各師各法。若果看官曾從事這方面工作,定必心有同感。也正因為沒有普遍標準來評估這些舉措的成效,行家們才大噴口水花。
雖說沒有一致的準則,但既然企業社會責任是以ESG原則為基礎,總應該可以用一些相關考量來評論有關行為。綜合筆者多年的經驗和觀察,以為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評說:一、該舉措的可持續性;二、其與企業本業的關聯性。
古語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就是公司在營商賺取應有利潤的同時,做一些實事與社會整體或特定群組分享成功果實。要達到這點,企業社會責任措施便需要長時間投入,絕非靠一朝一夕的門面工夫。故此,設計這些活動時考慮其可持續性、減低經濟周期造成的衝擊,使之能扎實生根,長久地裨益受惠人群,尤為重要。
忌只顧包裝呃like 應具持續性
企業社會責任實不應該被看待為慈善事業,如此想法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可有可無」的傾向:豐年時多花一點,旱年時收縮一下也無妨,最後犧牲了之前所建立的效果或名聲。看官細細想想,坊間叫人津津樂道的企業社會責任計劃,哪一項不是長年經營的成果?絕對沒有一蹴而就的快餐。今時今日這個成熟的社會,企業更忌以「花紙包裝」角度出發,只搞「花臣」、在社交媒體上「呃like」,就當作已盡了企業社會責任,這樣做容易令執事者有「交功課」的思維,得過且過,未能真正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應有之義;頭腦精明、眼睛雪亮的顧客受眾,也難以領這種「包裝文化」的情。
主旨明確、執行得宜的企業社會責任計劃,哪怕只有一小撮人受惠,又或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最終都必會為公司聲譽帶來益處。
另外一個考量是,企業社會責任措施應該與企業本業有高度關聯,以便鞏固其可持續性。這是考慮到有關活動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執事者對其認可程度。現今職場因資訊科技發達,辦公地點不再限於辦公室,工作時間更不限於合約訂明的40多小時。無論公司領導對企業社會責任有多崇高的理念或構想,落實有關差事的擔子,最終都是由一群「有開工無收工」的員工挑起。試想想,要這班執事人在繁忙的工作中,再擠出時間搞一些跟本業不大相關的事務,會否容易被他們視為「苦差」?反之,若果企業社會責任計劃與其工作關聯性高,則可收「舉手之勞」之效,既有助提高負責人員的認同感,也可以增強員工們對企業的歸屬感,一舉兩得。
關連本身業務 增員工認同感
筆者曾服務的企業,過去便曾派出其專業團隊走進校園,透過日常生活例子,推動STEM課外教育活動(即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或「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以靈活生動的方式解說課堂上艱深苦澀的知識。莘莘學子固然從中得到更多啟發,更難能可貴的是,看見同學們求真求知的意欲高漲,連參與其中的同事也得到一份莫名滿足感,提升了他們對公司的認同,主動要求參與這計劃的員工也逐年增加。
當然,這個例子實在可遇不可求,亦可能百中無一。不過,只要企業領導肯花點時間、心思,做一些內部醞釀、循序漸進,因應其本業的特質,要找到「振臂一呼、萬方和應」之舉,不一定是難事。
筆者相信,最理想的企業社會責任舉措,就是大家「站起來、舉起手」便能做到的那些小事。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美元初步回穩 聚焦儲局議息 |
上一篇: | 買賣比特幣須注意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