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
從大學念書到出來找工作到再進修,一直都有個問題:究竟要及早鑽研一個專業,抑或走一個可涉獵不同範疇的方向?相對後者的「樣樣都識一些」但「周身刀無張利」,前者似乎一向被視為較可取。傳統智慧亦告訴我們,first mover似乎有優勢,早些定下一個專門範疇發展,應該錯不到哪裏吧?
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中譯本為《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透過研究不同界別的專家和成功者,如運動員、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等,發現他們很多都不是從小就專攻某一範疇,經反覆練習受訓而取得成功;相反,許多人年輕時嘗試過不同領域,在較後時期才發現自己應投身的專業界別,繼而成績斐然。其中一項成功因素,正正是他們曾在其他不同範疇中得到的經驗或識見,以及洞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者提出「通才」雖然或會較遲專注在發展的領域,但成功的人同時亦曾受惠於不同方面的興趣,以及對更多不同事物的認識,因此比起一早成為專才的人,更能夠以不一樣的視野和角度去觀察及分析問題。
成功者多涉獵不同領域
這本書獲得不少人推薦,包括微軟創辦人蓋茨。他引述書中指出,網球名將費達拿並非很早就專注鑽研及訓練其網球技術,反而嘗試了多項運動如足球、游泳等。蓋茨十分同意作者說「We need more Rogers」,亦以其自身事業經歷為例,認為微軟其中一個成功因素,就是較當時其他初創公司有更廣闊的思考領域;而微軟所招攬的人才,不單在電腦編程專業上表現出色,對其他範疇亦有寬廣知識,這些通才往往也是最富好奇心、思考問題最為深入透徹的一群。
另外,已故籃球名宿高比拜仁亦認同此書所指出,他一直希望培養全面的運動員,能夠作出具批判性的思考及即時評估,而非單靠狹隘的技術,從而提升運動表現。
誠然,各個領域的情況和要求都不一樣,難以一概而論,而且成功人士亦有不同因素影響其發展進程和成就。不過此書提出的觀點,值得我們留意和討論。
不少人都認同「贏在起跑線」,這亦解釋了父母為什麼要為子女學業和就讀的學校籌謀奔走。相信沒有人會否定專才的重要性,但在追求深入的專業時,我們如何為將來的未知和不確定性作好準備?我們是否可以在追求某一範疇的專業之前,先尋求於其他方面獲得不同的經驗與觀點,以培養自己成為不受既定框架限制、能以多元思考解決問題的「通才」?
勇於嘗試 立足多變世代
及早鑽研個別領域,可令人憑經驗和熟能生巧得到成功,但同時亦可能導致在面對環境驟變時,難以憑熟悉的技巧和工具應付新困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當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執行不少以往只有人類才做到的思考和決策(甚至更快更好)時,我們一直相信practice makes perfect的學習和思考模式,以及由此獲取的技能,又是否足以迎合時代發展需要?跨範疇的經驗和多元思考,並結合各個界別的知識,相信更能克服新挑戰,甚至可運用「門外漢思維」,以所謂「非專業」方法解決問題,幫助我們擺脫某一領域框架的限制。
更進一步,我們要思量的是,未來是否需要更多擁有跨領域知識經驗、多元才能、思維宏闊的人才,以回應社會所需。近年有所謂I型人才(單一專長專業型)、π型人才(兩專業跨領域複合型)以至T型人才(一專多能:橫向涵蓋不同範疇,縱向深入鑽研其中一個界別),這正是因應經濟發展的複雜性及多樣化而出現的人才需求。
我相信早早埋首於某一專業,並非發展的唯一方向或最佳選擇;須思考的反而是自己的志向和興趣是什麼,同時留意有沒有足夠機會涉獵不同範疇。我們亦應幫助年輕人在決定自己的路向前擴闊眼界,多接觸不同領域,哪怕是看來毫不起眼、全無亮點的事物。20年前,誰會想到數據科學、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能走多遠?畢竟在變化急速的社會和經濟環境,昨天所學的,今日可能已經不再適用。我們要對周遭保持好奇心和勇於嘗試,繼續開拓對不同範圍的認識並多加思索,方可以在這個「變幻才是永恒」的世代「stay relevant」。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歐羅高位受制 醞釀回調壓力 |
上一篇: | 兩指標評估比特幣買賣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