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1日
周五(20日)讀《信報》,看到呂梓毅鴻文中的圖表,驚覺Krane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ETF(KWEB)與Invesco QQQ Trust(QQQ)走勢的分歧竟然這麼大,確實有圖有真相。
每日沉浸在市場,有時會失去以年計的視角,從呂兄文中KWEB和QQQ的比較圖表可見,香港股民經歷了不平凡的半年,正如呂兄指出,主力投資中國互聯網科企的KWEB最大回撤幅度逾56%,是歷來最慘。
小心美國科企追跌
這本來沒什麼大不了,香港股民大多身經百戰,見過風浪,不平凡之處在於期間並沒有新冠肺炎初起時的系統性風險,亦未見金融海嘯時的環球大股災,以QQQ為代表的龍頭科技股更不時創新高。換句話說,KWEB的巨幅回撤讓人措手不及。
俱往矣,呂兄提出的數個問題與筆者目前所思不謀而合,首先,第二季至今KWEB與QQQ走勢背馳,究竟屬短期還是長期現象?其次,若屬前者,當背馳走勢作出修訂,是中資科技股追升,還是美國科企追跌呢?
機會是跌出來的,那麼,風險則是升出來的,所以筆者比較注意的是美國科企追跌的可能性,即使真的追跌,這也是修正短期的背馳走勢,中期來說,KWEB的「能見度」仍遜於QQQ。
中期價值損失難免
因此,中資科技股若追升,也較有可能是短期的修正;據彭博的報道,管理59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Marshall Wace向客戶表示,不值得再為投資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而冒險,因為政策關係,必須體現的風險溢價使得它對發行公司和投資者都沒有吸引力。
Marshall Wace的聯合創始人Paul Marshal稱,儘管中國當局試圖減輕其行動的破壞性,但整頓科技和教育行業的措施令投資者反感,這些干預措施的影響,尤其是滴滴出行在美國上市前後一些聲明發布的時機,令許多國際投資者望而生畏。
上述觀點和敝欄上月底題為「中美新冷戰 恒指遭殃」文章的說法相近,當時指離岸中國股票即港股或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已成驚弓之鳥,全球兩大經濟體神仙打架的跡象,推高了中港股票的風險溢價,從而令估值下調。不同的是,不少外資傾向一刀切逃出離岸中國資產,愚見則認為,這是估值下調的問題,當價位相對價值足夠的低,即水位夠,有機會春風吹又生,因為野草是燒不盡,資金是貪婪的。
當然,商業社會有些規則一經破壞,要修復卻不易,重建信心需時,中期的價值損失難免。然而,房住不炒、虛擬貨幣交易和算力皆去中國化、科網股倒地、傳統白馬股乏善足陳、概念股估值虛高,惟資金總要找出路,何處是「錢罌」?
外資仍有很多選擇,故可以灑脫地撤離中港資產,內地貴為世界工廠,錢愈賺愈多,錢罌卻變得寥寥可數;北水說搶奪離岸中國股票的定價權說了很多年,是否有足夠的心力、能力做到?這應該是回答呂兄港股會否進入「迷失20年」問題的關鍵之一。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人幣和美元基金風水輪流轉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