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5月31日

習廣思 信筆攻略

人仔升值抗通脹 利A股重現光芒

快將踏入6月,市場話題仍然圍繞各國央行會否收水。美國4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及生產物價指數(PPI)均反映通脹升溫威脅近在眼前,隨着華府提出更進取的6萬億美元《財政預算案》,配合此前的1.7萬億美元基建開支法案,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更易升難跌。

4月至今CNY累升2.9%

另一邊廂,中國為應付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已祭出不同方面的人為調控價格措施,但看來只能收到短線作用。中國的價格管制行動雖然可遏抑到國內物價升勢,卻阻不了國際商品價格上漲。若要防禦通脹這頭洪水猛獸,人民幣升值會更有效減輕「輸入性通脹」的壓力。

自5月初以來,儘管美滙指數出現一定幅度的貶值,惟遠不及人民幣升幅那麼可觀,月內美滙指數僅由90.9跌至約90.1水平,反觀在岸人民幣(CNY)則由6.46升值至6.36,漲幅約1.5%【圖1】;假如從4月初計起,人民幣更是由6.55水平持續上揚,至今累漲2.9%,對照人民幣過往平均波幅而言,升幅可算相當巨大。

 

近期人民幣升值,相信不完全是受到美元貶值所影響,更有可能是人民銀行採用了更靈活手法「調度」人仔逐步上升,以抵消國際商品漲價對內地通脹的威脅。事實上,中國比西方國家更早減推刺激措施,收水預期更一度令A股於農曆新年過後較外圍疲軟。人行手上可用於抑制通脹的籌碼已經不多,畢竟上調利率恐為經濟帶來更大災難。

近期大行亦得出相近結論,認為中國的壓制商品價格措施,對國際商品價格作用有限,即使壓得住國內價格,都阻不了海外價格。投行高盛上周發表報告指出,將不再把中國視為大宗商品定價的中心,理由是先進國家的需求正迅速恢復,加上美國透過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加強市場定價能力。

大宗商品漲價壓力增

高盛報告提到,現時睇升大宗商品的主要論調,既不關乎中國投機者入市炒作,也非中國市場需求增長,而是商品稀缺性和先進國家市場主導的復甦。雖然中國官方對投機活動示警之後,大宗商品價格有所回落,然而石油、銅及大豆等關鍵商品在下半年依然吃緊,且很少有證據表明市場供需足以破壞此一牛市。

以銅為例,目前市場價格愈來愈受到西方製造業推動,而非中國製造業。這情況與2000年時的商品牛市相比可謂角色倒轉,現在的中國恍如當年的美國,成為舊有的消費者,而當年中國的新興需求則排擠了美國消費者。高盛分析,當前美國定價能力增強的直接原因,在於華府推出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中國卻沒有。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4月份CPI按年增0.9%,雖較市場預測為低,但比3月份的年增0.4%大幅提速。國統局解釋,受部分國家實施擴張性的量化寬鬆影響,「輸入性通脹」壓力確實有所加大,不過整體通脹仍可控,展望2021年全年CPI漲幅將低於3%左右的預期目標。

滙豐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屈宏斌近日說,成本上漲已帶來潛在經濟風險,中國任何單一政策都不太可能完全遏制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態勢,恐怕這將對中國經濟復甦造成影響。

既然人為手段無法壓低國際商品價格,滙率升值或許是緩解「輸入性通脹」威脅的合理方法。中國確是快人一步減推刺激措施,早在農曆新年過後,市場已得悉中國會早於全球政府和央行收緊寬鬆政策,具體做法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嚴控房地產相關貸款、限制國有商業銀行全年貸款總量等。結果,在收水恐慌下,滬深300指數自2月下旬開始急回近20%,其後續於低位徘徊【圖2】,同期美股卻屢創新高。

 

有望重新跑贏美股

踏入下半年,情況有可能逆轉。摩根士丹利首席資產戰略分析師Andrew Sheets發表報告稱,隨着更多強勁的經濟數據出爐,以及刺激計劃落實,現在市場普遍預料,美國將出現比V形復甦更誇張的經濟增長。可是,這也令市場愈來愈擔憂通脹升溫,聯儲局上次會議已表明擬研究縮表問題,下兩次會議將作更深入討論。此外,美國勞工部公布的4月份CPI按年漲4.2%,PPI更急飆6.2%,創下有紀錄以來的最大增幅。

市場行為亦反映投資者對美股更趨審慎,以及進一步看好商品價格。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AAII)每周調查發現,上周散戶淨看好比例降至10.76%,為今年2月以來新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波動指數VIX則攀至月內高位。

華爾街機構當前陸續增加對大宗商品的頭寸,與此同時,對科技股的增持比例卻降至近3年低點。高盛估計,美國GDP增速將在第二季達到10.5%的峰值,然後隨着財政刺激和經濟重新開放的推動力開始減弱,逐漸回落。

參考歷史經驗,過去40年來,每當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超過60,往往是經濟增速見頂之時,買入標普500指數的投資者,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回報率中值大約為負1%,隨後一年的回報率也僅是3%左右。高盛把標普500指數本年底目標設為4300點,較現水平(標指上周五收報4204點)僅有約2%的上升空間。該行憂慮,美股未來2至3個月將下挫。

中國有手段遏抑通脹升溫,加上人民幣資產增值,下半年中國股市重新跑贏美股亦不為奇。至於國際資金只在乎相對表現而已,倘美股上升空間有限,也有機會重投大中華股票市場。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