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2月14日

司徒偉傑 資衡合一

目標波幅策略vs再平衡操作

前文〈淺談目標波幅策略〉分析了投資者如何透過預測波幅來趨吉避凶,改善投資表現。目標波幅策略與本欄多番探討的再平衡操作,都是因應市場變化而調整投資組合的方法。兩者最大分別,在於傳統的再平衡操作只關注組合內各項資產的比重,務求維持原本的資產配置(capital rebalancing);目標波幅策略的着眼點則為資產的波幅變化,旨在平衡風險、控制組合的波幅於可承受範圍之內(risk rebalancing)。

舉例說,投資者以100元購買價格為10元、波幅為15%的資產甲,另外以300元購買價格為10元、波幅為5%的資產乙,以平均分散風險。假設一個月後,甲的價格下跌至6元,波幅上升至20%,而乙的價格及波幅則維持不變,投資組合的總值將由400元下跌至360元。為了維持1:3的資產比例,傳統的再平衡操作,會建議投資者增持資產甲(由現值60元增加至90元),並減持資產乙(由現值300元減低至270元)。

風險平價 調整注碼

假如資產的波幅不變,目標波幅策略與傳統的再平衡操作,其實並無分別。可是,現實從來不會如此簡單。上述做法的盲點,在於只看價格,而忽略了波幅變化。如果我們從風險平價(risk parity)的角度看,當資產甲的波幅有所上升,資產比重便應下調至1:4,而非維持於1:3。

與此同時,因應資產波幅上升,整體投資金額宜相應減少,以降低投資風險,而非繼續all-in。以今年2月底美股崩盤、VIX指數大升為例,假如投資者只簡單地再平衡資產比重,而沒有因應波幅急升,減少投資金額,損失便會相當慘重。

傳統再平衡操作的成功,有賴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資產價格升得高便減持,跌得低便增持,一方面有助維持原本的資產配置,另一方面做到投資者夢寐以求的低買高賣。只是這種逆市操作,講就容易,實行起來,對投資者的心理質素及持貨能力均要求極高。特別是當資產價格持續上升(或下跌),而你則不斷減持(或增持),很容易令人懷疑人生,在均值回歸之前半途而廢。

對比之下,目標波幅策略善用波幅的動量效應(momentum effect),順勢而為,在風高浪急之際減低投資金額、風平浪靜之時則增加投資金額,有助投資者迴避跌市、把握升浪。

這種按波幅變化而動態調整注碼的做法,尤其適合經常猶豫不斷(如遲遲不肯認錯止蝕,或愈升愈後悔無貨)的投資者。

LinkedIn@Jackie Si Tou

作者任職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機構立場。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