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
2007年6月29日,全球第一部蘋果iPhone智能手機正式發售,當時大家會對這個史無前例的創新科技都抱着觀望態度,沒有人猜到這產品在未來對整個地球的人有着翻天覆地的影響,回想起「Apps」這一個詞語,當時對我們來說亦是十分陌生。大約3年後,三星電子在2010年2月推出了其品牌第一部智能手機Galaxy,之後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機像雨後春筍般面世。
智能手機除了對我們有深遠的影響,還對影印和打印行業、印刷業、書刊雜誌業都有着沉重的打擊。不論是看報紙、書刊、公司文件,人們已經習慣在平板電腦或手機上閱讀,不再需要用紙張印出來。在2007至2013年,智能手機推出初期,它對我們影印打印行業的影響並不大,但人們閱讀電子媒體的趨勢已經逐漸形成,有見及此,我們日本新上任的CEO,在2014年的時候就要求全球各分公司必須要開始建構新的業務,來抗衡傳統業務逐漸萎縮的情況,例如電腦及伺服器的維護、資訊科技解決方案、業務流程外判方案、文件掃描及儲存方案等,這些新的業務是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不但沒有這方面的業務和運作經驗,公司內更加沒有這方面的專才。萬事起頭難,但總公司當然期望新業務遍地開花,扭轉智能手機對傳統業務的影響。最終這期望能否實現?
轉型創新未必一定成功
相信各位老闆和高管都會認同,就算一間公司過往的生意如何穩健,如果公司墨守成規,完全不考慮任何的轉型,根本不可能在商業世界中長久生存。作為公司最高決策人,當然具備高瞻遠矚的能力和視野去預測未來業務的方向和趨勢,轉型和創造新產品及服務是必然會出現的決定。決定做了,為何不一定會成功?有以下的可能性:
資源和人才不足
有時,員工或管理層總有藉口一大堆,例如公司資源不足,開發新業務需要大量資源和人才,外界的精英又怎會加入一間在某個業務界別寂寂無聞的公司呢?而且公司每一年都要交出指定的利潤,何來有資金作額外的人才招聘、業務開發和研究呢?這類的藉口對於每一年都能夠交到數的公司來說,老闆實在有點兒老鼠拉龜,無從入手。
追求眼前回報
老闆要員工開發新業務,如果以10分滿分來說,一個構想(idea)只值1分,另外的9分就是執行。要把構想實現,就要用10分的力量去做事。對於一項新業務來說,在起初的一至兩年,回報極有可能是負數;三至四年後,回報才可能有3分至4分。人性是不會用10分的勞力去換取3至4分成果的,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反過來,員工亦會這樣想,如果現在用10分的勞力放在傳統的業務上,他們可能會得到8分至12分的回報,那麼他們犯不着走一條辛苦而回報低的道路,這就正好說明為何公司轉型速度不理想的其中一個原因,這也可能是主因。
憑信心沙漠中跑步
正如我的朋友約瑟,他分享跑撒哈拉沙漠的感受,他說:「在七天之中,每天在我前邊就是一望無際的沙漠,完全看不到終點。我繼續往前跑,只是憑着一顆信心、能夠到達終點的信心。」但試問,一般的員工哪會有這一種對新業務的信心呢?當然員工也疏忽了,如果在沙漠中不再跑,最後公司和自己都只是會長埋黃沙之中。
作者為柯尼卡美能達商業系統(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照顧失智症的「記憶保健」 |
上一篇: | 假如弈棋天后活在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