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1月6日

與CEO對話

【30天免費閱讀】在中國開發抗體藥物

統籌:陳志輝教授及中大EMBA課程

主持︰潘嘉陽、張璧賢

嘉賓︰梁瑞安(中國抗體製藥有限公司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



潘 潘嘉陽  張 張璧賢  梁 梁瑞安(Shawn)

 

張:歡迎中國抗體製藥CEO Shawn。近日的疫情重創不少企業,可是對製藥公司而言,是否一個機遇呢?

梁:沒錯,大體可分成兩部分,分別為已有產品上市和未有產品上市的公司。疫情令人們更關注健康,並明白到科研對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更願意投資和使用創新藥物。但是,有機亦有危,整體投資環境轉差,要吸引投資者選擇自己的項目,便要各師各法,加強藥物的優勢。

張:研發生物科技要百折不撓,很講求決心和韌力。Shawn也是這樣堅毅,這跟你的成長背景有關嗎?

堅持信念 研發產品

梁:是的,在中學裏大家力爭上游,沒有全力以赴就很難入讀大學,尤其在我的年代,要讀大學是相當困難的。後來我考取英國的PhD(哲學博士)學位,也面對不少競爭,這些都訓練了stamina(耐力)。而我創業的主因是,堅信我的產品能夠成功,這種信念不是宗教式的信念,而是從科學的角度,相信這個研究方向能取得成果。基於這個信念,我才能一直堅持下去。

潘:你喜歡游泳,據說那也鍛煉了你的毅力。

梁:是的,我曾在兩大(港大和中大)游泳比賽中打破紀錄。至今我依然堅持習泳。游泳在下水之前,我們總會想到很多藉口放棄;而下水之後,又可以找到其他藉口上岸,要持續訓練就需要堅持。游泳亦能訓練專注力,要靜心專注練習才能完成目標,一旦分心思考其他事情,就很容易會放棄,無法再游下去。而專注和毅力對我從事的行業相當重要。

潘:你在大學修讀生物化學,再在中文大學修讀碩士,後來更入讀大家夢寐以求的牛津大學,你是何時生起出外走走的念頭?

梁:當年生物化學畢業生的出路不外乎是做老師、深造、EO、AO。然而,在大三的時候,我讀到一篇文章講述生物科技的誕生,當中借助了分子生物學,我遂發現原來科學出身也可以從商,因此興致勃勃,希望發展製藥事業。到我在牛津修讀分子生物學,才對這門課有初步認識。

熱愛科學 不斷進修

張:牛津大學對你來說是一片新天地,你在這裏得到什麼啟發?

梁:牛津大學的學術氣氛甚好,在實驗室中,即使是向別的團隊求教,他們都會樂於協助,可見牛津大學是傳統的科研勝地,別具優勢。此外,教授在經過實驗之後,會在課堂上推翻某些理論,令我大開眼界,讓我感受到我們正在進行尖端科研。

潘:可是,美國才是生物科技的主戰場。

梁:是的,我畢業後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聘書,可是投身生物科技界才是我的志願,而且我需要親身進入這門行業,才能得到課堂以外的知識,了解業界的實際要求。我亦希望前赴美國這個生物科技聖地──時至今日,美國依然是生物科技最頂尖的殿堂。所幸,通過指導教授的網絡,我認識了耶魯大學鼎鼎大名的Richard Flavell教授,他曾任職大型藥廠總裁,後來重返校園。我向他學習,便較有機會跟業界聯繫,因此我到耶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

張:在耶魯大學畢業後,有什麼契機讓你踏足業界?

梁:當時我閱讀業界期刊,看到有headhunter(獵頭公司)的廣告,就把履歷寄過去。因應我的背景,它為我配對了一家專門開發抗體藥物的公司Immunomedics Inc,我遂開展了生物科技的事業。

回流香港 進軍內地

張:Shawn在美國發展事業,5年後便升任執行董事,本應大有可為,為何在美國工作11年後,於2000年回流香港?

梁:因為對香港有一份情懷。然而當時大學畢業後,在香港可能只能教書,出路不多。但是在2000年,前特首董建華大力鼓勵發展生物科技,我在這方面能有所貢獻,便回來了。

潘:在美國,你希望一展抱負,當地也有一個可以依靠的生態和平台。可是回港後,可能覺得相去甚遠,你是如何看待?

梁:當時我認為香港的生物科技研究院可以成為製造抗體藥物的平台。我不想依賴任何一個平台,希望自己創造一個,所以選擇回來。可是沒料到政府會請另外一些人來評估如何發展生物科技。那個團隊認為香港背靠中國,而中國的強項是中藥。我並不認同這種判斷,也不懂中藥,最熟悉的是抗體,也相信抗體藥物將會舉足輕重。因為發展方向有別,我決定離開。加上看到中國深富潛力,所以成立了中國抗體,希望能在中國發展抗體藥物。

時為2000年,抗體藥物也就是標靶藥才剛為人所認識,巿場上大概只有5種藥物。現時則已有逾百種藥物。在那個年代,大型藥廠一般不會涉足抗體,因為尚未觀察到抗體的潛力;相反,今天所有大型藥廠的主要研究項目皆是抗體。如果在2000年,我們把握了機會,在生物科技研究中心以抗體研發為重點,我們可能會成為亞洲的代表。

潘:接下來你怎麼辦?自己創辦公司?

梁:沒錯。當時我曾到中國視察,看到它的潛力。因為有市場,也有很多科學家和醫院,以及藥監局。儘管水平不足,但假以時日便能有所進步。再加上,如果在中國發展,我便是唯一擁有這種知識的人,這個機會實在太吸引了。

張:當年創業你也遇上困難,那轉捩點是什麼?你如何打響中國抗體製藥的名堂?

捱過難關 喜遇伯樂

梁:最初的七、八年都在艱難中渡過,只秉持這個信念:「死不去便是成功。」我們經歷很多瀕死的邊緣,現在終於捱過去了。我們亦有幸在2011年遇上了一直希望投資創新藥物的伯樂。他們的資源,包括人脈資源都很出色,給我們介紹了很多藥廠。時至今天,我們的投資者基本上都同時是合作夥伴,在各方各面幫助我們,讓我們能更快捷地融資和找到合適的人才。

張:你們於2019年底在香港上市(編號03681)。那與在內地上市有何分別?

梁:我較偏向在香港上市。我們的基地在香港,不在香港上市有點說不過去。另外,香港始終是一個國際平台,既可以往中國發展,也可以向歐美拓展。

專注免疫系統相關病

張:目前抗體藥物已超過100種,並有許多製藥公司爭逐這塊肥肉,你的公司怎樣定位?

梁:有些公司的研究項目較為分散,我們則較為專注,只做免疫系統相關疾病,即自體免疫性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甚至天皰瘡,此外還有濕疹和哮喘。跟免疫系統失調有關的疾病我們都會研究,但以濕疹來說,研究對象不是普通的濕疹,用類固醇就能醫治的那一種,而是較嚴重的濕疹。如果其他藥物已能醫治,誰又會願意支付較為高昂的藥費?而且造藥的話,當然希望針對頑疾。

張:這些年來,你們已在內地建立了根基,接下來想怎樣發展?

梁:國際化。我們在澳洲也設有辦公室,我們正在澳洲做臨床實驗。再接下來,我們下一項產品的第一個臨床實驗會在美國進行。

張:你選址有什麼考慮因素?例如某種藥物在歐美較具市場,便去這些地方做臨床實驗。

梁:是的。例如多發性硬化症,在美國很有巿場,但在中國卻是孤兒藥(orphan drug)。這是什麼意思?代表在中國發病的人相對少。不同種族都會有不同的常見疾病,例如中國人的肝炎個案特別多。

張:製藥時,你們優先考慮的到底是「要較快推出藥物」,還是「這個市場還沒有人開拓,就由我來當先驅」呢?

梁:速度確實是製藥時的考慮因素之一。以孤兒藥為例,針對的患者少於20萬人,藥廠多會因為無利可圖而不做;但如果某病本身無藥可治,藥監局有機會給予conditional offer(有條件接納),在二期臨床實驗後就容許藥物上市,加快製藥。

是以我們會把這些都考慮在內:藥物是否孤兒藥?之後能否轉型成為大眾化藥物?通常一種抗體不會只能治一種疾病,而是能夠治好幾種,我們可能先做孤兒藥,再逐漸擴大其應用範圍。例如1997年推出的藥物美羅華,獲批時是專治淋巴瘤的,在美國是孤兒藥;後來發現它亦可治類風濕性關節炎,亦能治理紅斑狼瘡。這種藥物至少擴大到針對七、八種不同疾病。

一種抗體藥能醫治不同病症,但到底要先研究治理哪種病呢?這亦是一個策略問題。除了製藥速度外,市場大小、競爭程度亦是考慮因素。如果全世界只有我們針對某種疾病,那我們會優先發展,而非投身大型但競爭激烈的巿場。

張:Shawn對藥物非常熟悉,能夠倒背如流。我們則只知道造一種藥,至少需時數年。

梁:講一件趣事。我參與過國內的創新論壇;通常都由TMT(數碼新媒體)行業先發言,我們跟隨其後。TMT行業的CEO大概都是三、四十歲,但到我們生物科技行業的CEO上台,就全都是老頭子了。由此可見,我們這門行業要投入許多歲月才有收成。

CRO有利生物科技初創

王錦勝(EMBA 2020學生):新藥品的開發周期都比較長,想請教梁博士在風險受控的情況下,會如何利用周邊技術加快藥品研發的速度?

梁:如果在20年前,我會回答沒有選擇,所有工序只能親力親為。到了今天,整個行業的生態系統已很完善,企業可以借助CRO(受託研究機構)完成某部分工作。例如若要為產品質量作測試,以前只能額外招聘專才,並且長期留任,現在則能外判給CRO。在生產方面,我們以往會投資數億資金建造生產線,但一般初創企業根本難以籌備這筆資金;現在的初創則可以委託CRO生產藥物,然後吸納資金,完成臨床實驗,再選擇自行生產或繼續把工作外判。因此,透過CRO以及完善的產業鏈,整個製藥工序就變得較為容易。

整理:謝冠東

 

《與CEO對話》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由9月13日起,一連八集,逢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於香港電台第一台(FM 92.6–94.4)播出。節目亦會相繼於港台電視31/31A、有線財經資訊台、now BNC及now Direct等頻道播放,時間請參閱EMBA網址︰https://www.emba.cuhk.edu.hk/radio-tv-series/。聽眾亦可透過港台網站(radio1.rthk.hk / tv.rthk.hk)、流動程式RTHK Mine、RTHK On The Go及RTHK Screen收聽、收看或重溫節目。

*節目預告:11月8日改播《管理新思維》,題目:香港海濱新思維;嘉賓: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吳永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