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9月11日

梁天卓 經濟3.0

加快疫苗批核 毒死人還是救命草 ?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只有兩個月,兩黨的代表特朗普和拜登的選舉工程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從經濟政策到政治議題,兩位候選人近日都不斷向對手作出攻擊,而其中一個具迫切性的議題是疫情之下,政府應否加快疫苗的批核程序?

一方面,總統特朗普不斷強調有需要加快批核疫苗,希望疫苗能在大選前推出,讓大眾能盡快接種疫苗,令重創的經濟重回正軌,他更在Twitter上明言是FDA(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內的「暗勢力」對此作出重重阻攔,企圖使他不能在選舉中獲勝:「The deep state, or whoever, over at the FDA is making it very difficult for drug companies to get people in order to test the vaccines and therapeutics. Obviously, they are hoping to delay the answer until after November 3rd. Must focus on speed, and saving lives!」

另一方面,作為特朗普的對手,民主黨的代表拜登就對特朗普急於推出疫苗的策略表示懷疑:「I would want to see what the scientists said. I want full transparency.」其競選拍擋賀錦麗更指特朗普不顧醫護專家的意見強行加速疫苗的批核,指這些專家「will be muzzled, they will be suppressed, they will be sidelined」,強烈暗示特朗普的政策是為了連任把美國人性命作為賭注。

加快疫苗批核利弊

一直以來,美國的疫苗批核都要經過重重關卡:由探索(exploratory stage),到分三至四階段的人體測試(clinical stage),再到最後的品質控制(quality control),美國的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對疫苗的研發過程都有嚴密的監控程序。

我不是說這些管制措施沒有必要,事實上,過往接種疫苗後死亡的例子時有所聞,不斷的人體測試的確可以把疫苗安全系數提高。然而,這次疫情已導致數以千萬計的民眾受感染,以及接近100萬人死亡。可以這樣說,以往藥廠在開發其他疫苗時並沒有面對如現在般的迫切性。

從這角度看,是否加快疫苗批核其實是兩方面的取捨:一方面,維持原本FDA對疫苗研發的種種管制,可以把疫苗的副作用和死亡率降到最低;但另一方面,減除各種管制,加快疫苗批核,令疫苗提早面世卻可能令數以萬計的人避免死亡。說到底,應該如何取捨是有數得計的成本效益計算。

一個粗略成本效益計算

我們可以作一個back-of-the-envelope的計算: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字,過去數月美國每周的「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往年同期約一萬人左右(當中可以包括直接或間接因疫情而死亡的數字),而根據幾家已在測試階段的藥廠的估算,疫苗第三階段需要通過約3至4個月(約16星期)的測試。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讓疫苗跳過第三階段直接進入第四階段測試,再假設疫苗完全有效(即全部接種疫苗的人都能免疫,因而避過「非正常死亡」的命運),加快疫苗批核,然後讓美國人提早16星期接種疫苗,可以救回約16萬人的性命。

當然,最好的疫苗也不會完全有效。假設疫苗只有50%的效率,省卻16星期的測試時間仍可救回8萬人的性命。

如果我們只以死亡數字來衝量成本效益,以美國總人口約3.25億人計算,再假設有約50%的美國人接種疫苗,那疫苗要有超過0.05%的死亡率才會不符合成本效益。疫苗0.05%的死亡率是高是低?我不是專家,對此不能評論,不過我在網上看到的數字都似乎是遠低於此數。

欄友徐家健在兩日前本欄文章〈前首席經濟師眼中的特朗普〉介紹了他的論文導師(前白宮首席經濟師)莫里根(Casey Mulligan)的一本書,其中一節名為FAKE NEWS SHOULD BE TALKING ABOUT THIS─ How Deregulation Reversed the Trend for Prescription Drug Prices。如果該書在半年後才出版,該節的名目有機會改為How Deregulation Sped Up the Introduction of Life-Saving Vaccines。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