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9月4日

華菁Debate

中概股湧港大勢 內外因素驅動

中國概念股來港第二上市,是大勢所趨還是形勢所迫?

牛梓鳴觀點:中概股掀起回港二次上市的潮流為大勢所趨。

此趨勢分為內外兩個原因。內因在於,中概股來港二次上市,市場關注度更高,交易更加活躍,尤其一旦納入恒指成份股,將吸引更多投資機構關注;外因在於考慮美股市場氛圍和中美間的紛爭,中概股自然會轉向香港市場尋求安全墊及避風港;港股市場在政策和流程審批上也給予了一定程度便利,應該說,各個方面都在加大中概股回歸的優勢及吸引力。

中概股選擇在港第二上市,因毋須私有化,只需提交二次上市文件,而港交所對二次上市企業在申請流程和資訊披露等方面給予了一定程度的便利。定價方面,由於可參考美股表現,流程更加簡單。

與此同時,A股開放中概股回歸的大門,將審批制過渡為註冊制,企業先在港股二次上市,可為未來在A股市場IPO做鋪墊。各方都在加大中概股回歸的優勢及吸引力。

估值偏貴 恐存泡沫

王曦煜觀點:中概股赴港上市的大趨勢,其實是當前中概股私有化浪潮的一個典型折射。雖然香港資本市場普遍對於中概股的回歸抱持積極開放的樂觀姿態,然而在這一波中概股上市帶來的繁榮背後,仍暗藏不少潛在風險需要審慎應對。

首先,由於美股的科創板估值水平普遍偏高,再加上市場炒作,預計中概股回流的市值也將保持高位水平,可能給港股市場帶來輸入性通脹,存在一定市場泡沫;其次,受瑞幸財務造假引發的中概股信任擠兌影響,以及多年來香港上市股票過度集中在中港股,且傾斜地產金融類行業,缺乏多元的新經濟類選擇,一定程度上令國際資本對中概股和港股市場望而卻步。

此外,鑑於中概股資質良莠不齊,在經濟下行背景下,總有部分實力欠奉、但依賴炒概念、講故事而成功上市的企業,妄圖憑財務作假等違規手段博取股價表現,這些都對監管部門的上市資質審查和上市後的監管帶來新挑戰。

中國新經濟崛起標誌

楊巍觀點:螞蟻集團計劃在香港和上海上市,尋求超過2000億美元估值。據悉,螞蟻集團通過IPO尋求募集的資本規模可能超過沙地阿美創紀錄的290億美元。這筆交易具有多重意義,它標誌着民營高科技公司代表的中國新經濟崛起,而非由國有銀行和能源巨頭為主的中國舊經濟。

在中美關係緊張下,選擇在上海和香港掛牌,說明中國正努力減少對美國資本市場的依賴。中國和香港的交易所已經承包了今年來全球四大上市交易,包括中芯國際(00981)和京東(09618)。在債務市場,中國的外幣借款似乎也達到了頂峰。在2018年和2017年分別增長16%和22%之後,中國的外幣外債餘額去年基本持平於1.3萬億美元。根據國家外滙管理局資料,美元債務佔外幣外債餘額的83%。考慮到美國又是威脅要讓中概股退市、又是剝奪香港特殊地位,如此種種,顯然中國正展開去美元化進程,並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分散政治風險一舉多得

近期美國部分政客以政治掛帥,氣氛對中概股並不友好。

趙暘觀點:中概股赴港作第二上市,除了因為香港市場本身的優勢,還不得不提近兩年以來美國部分政客藉各種事件和機會不斷試圖在各方面打壓中國,製造話題、事件針對中國的科技企業。監管機構也在這種氣氛之下針對中概股作出表態──4月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克萊頓(Jay Clayton)公開警告投資者不應投資於中概股,固然這是瑞幸財務造假事件引起,但這樣大規模的攻擊,在SEC歷史上也是少見。

不少在美上市中概股的管理層出於分散風險考慮,來港作第二上市,實不失為一個一舉多得的好辦法──既充盈公司現金,香港的市場氣氛又相對友好,甚至還有助提升估值。

香港市場優勢不可比擬

鄒星澄觀點:現今市場條件下,中概股主動選擇回港上市,與香港市場擁有的多重優勢不無關係。一方面,香港市場對中概股的估值更加合理,且港股市場的股票流動性更好,市場認可度高;此外,無可否認,中概股在港上市也將更有效規避當前形勢下,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一系列風險。

香港市場對中概股的估值更加合理。針對中國企業的融資平台,中概股的估值始終低於港股和A股平台,港股更加合理的估值將促使優質中概股企業重新衡量企業的融資管道。

相較於美國市場對中概股的不歡迎和警告態度,香港市場一直歡迎新經濟企業上市並主動調整相關政策。香港金融市場穩定,企業維護成本低。中概股在港上市將有效規避中美政治事件摩擦,避免惡意造空,減少企業上市維護成本。

此外,本次回歸中概股企業平均資質高,同等競爭企業少。香港資本市場的追捧也代表了市場對中概股企業選擇的歡迎態度。

扶持本地科企 促進轉型

賈倩明觀點:香港最主要的交易指數恒生指數一直以來都是舊經濟的集合體,即便時至今日,其主要構成仍以銀行、地產、保險金融為主,其中地產股比重更達到11%,能稱得上為高科技產業的只有被稱為「股王」的騰訊(00700)、舜宇光學(02382)、瑞聲(02018)等中資科技企業,沒有本地科創企業的身影。香港欠缺具有實力的科技龍頭企業,不僅制約經濟發展,更限制資本市場多元優化。

近數十年科技企業一直是經濟發展的先驅;本地科創企業得到扶持和成長,好處不僅僅體現在股市等資本市場,最重要是輻射到實體經濟,成為拉動經濟轉型的重要「火車頭」。欠缺新的增長點,也使香港一旦面對金融危機時難以招架。香港經濟發展未來要轉型,必須改善土壤,扶持本地創科企業,給國際和國內投資者更多的新經濟刺激;希望有「港版納指」之稱的恒生科技指數能開啟更多的可能。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