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6日
美股勢不可擋,周一(24日)標普500指數突破3400點,與納指再刷新紀錄,恒指昨天開市後一度上衝,攀至8月以來最高的25621點,之後隨A股回落,埋單倒跌65點,收報25486點。
恒指於3月19日見「肺疫底」,5個月間曾漲近4500點,惟以收市價計,截至昨天50隻成份股尚有12隻未收復失地,其中包括6隻銀行股,即全部銀行類藍籌都跑輸指數,最差的滙豐控股(00005)較3月時瀉逾兩成,恒生(00011)也挫5.3%,4家內銀跌幅則介乎1.4%到5.9%。
銀行股表現疲弱,全球皆然。附【圖】所見,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迄今,環球銀行股反覆向下,與資訊科技板塊的強勢判若雲泥,顯著跑輸大市,箇中原因是經濟元氣未恢復,而行業監管趨嚴及利率極度偏低(甚至負值),導致盈利能力大打折扣。
大型銀行如今營運面對愈來愈多非商業因素,以滙控和渣打(02888)為例,英國監管當局要求保留資本,兩行須叫停派息。類似情況於內地更加明顯,中央6月提到預期金融部門今年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人民幣,銀行既是金融系統核心,自然要承擔一大部分。據銀保監資料,首7個月商業銀行共讓利8700億元人民幣,規模超過滙控與渣打市值的總和!
讓利之外,宏觀環境也導致內銀前景充滿變數。新冠肺炎對內地經濟的衝擊已逐步減退,「V彈」進度尚算理想,然而,國際疫情仍未受控,必拖累外貿需求。
另一方面,環球供應鏈將逐步減少依賴中國,再加上中美關係急速惡化,更令內地經濟發展存在極大不確定性,亦對內銀營運構成威脅。
內銀盈利難言向好,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淨利潤1萬億元人民幣,按年下降9.4%。未來3日有27間中資銀行公布中期業績,周五(28日)是高峰期,按H股市值排名的「建工招交農」五大行齊齊放榜,可了解各銀行營運效率,從中揀選贏家。
本港掛牌內銀股雖多,但中小型銀行成交疏落且質素參差,因此大型銀行才適合穩健投資,市值在500億港元以上的8隻內銀,除招行(03968)外,其餘市盈率僅3倍到5倍,息率普遍高於5厘,從基本分析角度看,頗具吸引力,其估值偏低主要是壞賬風險難測及承擔政策責任所致,惟目前水平股價已反映利淡消息。
值得留意的是,銀行於整個金融體系中佔重要地位,大型銀行更擁有「大得不能倒」優勢;何況若想與美國博弈金融實力,銀行體系更需穩固,這對行業而言,也屬利好政策因素。換句話說,內銀盈利增長乏力,但並非毫無投資價值,不應摒除於組合之外,宜按估值平貴調節比重,藉此降低風險。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60市況概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