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8月18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好通脹vs壞通脹

8月17日,周一。同文伊馬仕兄是日於「信圖分析」中從通脹預期看「水牛」發展,文內指出,不少分析都認為美國經濟尚未真正復甦,企業盈利難望好轉,美股嚴重超買,估值偏高。然而,從通脹預期的角度看,升市並非無跡可尋。

讀過該文的朋友應發現,作者以美國十年期通脹打和點(breakeven inflation rate)與標普500指數回報關係的密切度為基礎,得出美股升市「有跡可尋」的結論。從走勢着眼,情況確實如此【圖1】,惟市場(消費者亦然)對通脹的預期逐漸升溫,除了伊馬仕提及的多國央行大水漫灌引發貨幣貶值憂慮外,是否還有其他不容忽視的原因?畢竟,金融海嘯至今十二年給投資者的最大「啟發」是,單憑量寬放水不足以推動通脹上升或經濟加速增長,央行頗有孤掌難鳴之嘆。 

供應震盪

可是,美國7月消費物價核心指數按月上升0.6%,漲幅為近三十年來最大【圖2】,不少市場人士已開始為通脹作對沖。沿此路進,值得探討的地方很多。

從【圖1】可見,美國十年期通脹打和點已盡數收復新冠肺疫爆發至今所有跌幅,跟標普500指數3月下旬見底以來的表現如出一轍。另一邊廂,撇除紐約期油短暫跌至負數的異象,油價亦從低位彈升近倍。

倘若通脹預期升溫源於市場對經濟復甦加快的期望,那麼通脹打和點與美股及油價走勢亦步亦趨,不失為風險胃納提振、市場信心改善的徵象。問題是,病毒不僅在需求層面引發震盪,多方面也嚴重擾亂供應,例如製造業過度依賴遠在萬里之外的供應鏈,隨着疫情肆虐,風險瞬間浮現,促使愈來愈多企業部署遷回本土生產,意味全球化與保護主義此消彼長,供應震盪成為通脹升溫源頭,壓力更大程度由成本驅動。假設第二種情況較接近事實,那便絕非好事,投資者得防滯脹(stagflation)風險增加。

實話實說

經濟復甦與供應震盪,到底哪一瓣對通脹預期升溫「貢獻」更大,仍待數據證實,但股市跟實體經濟脫節,則美股升咁耐坊間講咁耐。這裏不妨看看,華爾街跟大街是否一般人說得那麼「離地」。

本報社評上周五分析恒指季度檢討時,談及權重效應對標指的牽引作用,並根據美股經驗評估阿里巴巴(09988)等科技龍頭「染藍」對港股的意義。許多人都知道,美國五大科網巨企(合共佔標指23%)的榮辱對美股意味着什麼,惟很少人掉過頭來,從受疫禍重創企業的角度實話實說,以致片面地把美股表現視作不合情理。

事實恰好相反,重災板塊傾盡全力療傷,股價及業績反映的正正就是經濟離脫困尚遠。在鐘擺的另一端,最能得益於疫情的企業,市值十大中穩佔七八,且高度集中於新經濟領域,拜標指以市值釐定權重的機制所賜,良性循環就此形成。

切膚之痛

大部分人對美股之所以認為「離地」,只因百貨公司、航空、旅遊、酒店等重災行業見報率高,員工數目亦非常龐大,其苦況極易引發普羅大眾「切膚之痛」,卻忽略了相關板塊對指數表現起不了實質作用,重要性跟曝光率完全不成正比。從這個角度看,誰說美股「不理性」?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