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7月15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不懂戲者看熱鬧 懂戲者觀門道

7月14日,周二。近日追看內地名演員孫紅雷擔戲的劇集《新世界》,講述1949年國共政權易手前三位結義兄弟的恩怨情仇。老孫演技有口皆碑,但故事以中共上台前的北京市(當時仍稱北平)為背景,戲中穿插不少京劇場景。當中一幕,茶館裏的老票友輕描淡寫地說,不懂戲者看熱鬧,懂戲者觀門道。

在下對京劇一竅不通,連看熱鬧亦沒資格,可是老票友話中深意,放諸投資世界異曲同工。資訊今天唾手可得,且不花分毫,好處是熱鬧非凡,過眼雲煙問題不大,但若不加思考照單全收,對投資者有害無益。早兩日,老畢看到路透一篇圖文並茂的「分析」,論熱鬧滿分,惟說到門道則有點不敢恭維。以今時今日市場效率之高,大眾媒體如不與時並進,在表象以外提供「附加價值」,資訊發達不見得就是好事。

深入表象發掘訊息

在下絕無批評路透之意,作為面向公眾的資訊服務商,有供有求內容不假便足夠。然而,文章對象若是投資者,而意見明顯帶有引導性(題:Federal Reserve's $3 Trillion Virus Rescue Inflates Market Bubbles),那麼除了人盡皆知的現象外,理應多走一步,在「門道」上費點工夫,即使認同聯儲局救市令泡沫愈吹愈大,至少也得讓讀者對泡沫的本質多些了解。

路透對聯儲局的「指控」本身並無不妥,這就像老畢昨天說,決策者雖無加劇貧富懸殊之意,可是聯儲局減息放水等措施,毫無疑問導致富者愈富,社會怨氣更難消解。不過,所謂一筆還一筆,從投資角度着眼,必須深入表象背後,方能發掘真正有用的訊息。

在下同意路透所言,聯儲局把買債計劃擴大至企業信貸市場,驅使「餓息」(yield-hungry)一族重投股市。

另類債券替代品

問題是,從不同板塊的表現可見,股市反映的並非什麼V形經濟復甦;恰好相反,投資者所以追捧大型科技股,正正就是由於對經濟V形反彈缺乏信心,寧可押重注人類行為經歷新冠疫禍後永久改變,也不相信對經濟周期敏感的企業能在信貸超寬鬆環境下重拾舊觀。

過去說「尋息」(yield-seeking),投資者第一時間想到的總是公用、房託一類「高息股」,而科技股則是進取型投資者的至愛,很多人因而視高息股為債券替代品(bond proxy)。這幾個月的情況說明,市場對聯儲局諸般救市舉措能否惠及實體經濟極度懷疑,否則所謂泡沫應更大程度體現於小型股及周期股,令此等板塊相對大型科技股折讓縮窄,事實與此背道而馳。

納斯特指數周一曾上升2%,卻倒跌2%收市,不少媒體馬上把納指單日轉向跟2000年春科網股見頂相提並論,那是典型的confirmation bias,簡單得近乎條件反射。

科技已成防守策略

在鐘擺的另一端,股市反映的若是投資者憧憬經濟強勁復甦,理論上最受惠的周期股也不會只在偶爾出現的板塊輪動中略見起色,曇花一現彈完又散。

聯儲局救市助長市場泡沫也許不假,惟資金不但「貪新(經濟)厭舊」,科技龍頭很大程度上更取代了傳統防守型股份,成為新的bond proxy。投資者本身未必意識到這點,但在經濟低迷利率低企的今天買入科技股,實際上已變成一種防守型策略。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