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
近來新冠病毒對各行業都有莫大影響,而在如斯慘淡環境下,不少裸泳的人終於浮出水面,一些科技巨頭如Wirecard都爆出財務造假導致光環盡失,甚至走上破產之路,情況可能比中國最大咖啡連鎖集團的故事更為激盪。
筆者認為這些大型企業早期都是不錯的初創企業,找到市場機會而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然而,增長到某個階段成長無以為繼,又找不到其他動力來源保持高速成長,或發現原有的差異性並不能持續。面對市場流動性極度寬鬆,公司又要向從股權投資及風投基金融來大量的資金作出交代,加上人性的貪婪,有人不肯認輸走捷徑用盡不法的手段,偽裝公司還有高度成長性。結果,都是一樣悲劇收場。
病毒治療發展空間大
畢竟世事都是不斷迴圈,一批初創公司成長, 然後變獨角獸,然後出了問題,突然或者慢慢死掉,都是正常過程。雖然近期有不少科創投資界大型負面新聞,但面對疫情,一批新生的初創企業乘勢崛起,尤其是針對新冠病毒的初創生物醫療公司,更為世界面對疫情的戰爭中,打了強心針。畢竟這個世界有人在努力透過科創騙錢,也有不少真科創企業藉着科技及一點點資金,繼續改變世界。
其中,一家於2017年成立、名為Cellularity的紐約生物科技初創企業,本來專注於癌症治療研究,以及退化、免疫系統疾病的細胞治療,不少知名人士及投資機構例如Tony Robbins、Google Venture創始人及前CEO Bill Maris,以及旗下的風投Section 32等都有參與投資,過去幾年兩輪融資,一共籌了近3億美元。本來正快速研究以上疾病,然而面對新冠肺炎,該公司便集中資源研發治療新冠病毒的細胞治療療程,透過啟動體內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及防止由體內進入細胞,讓病人有更長的時間藉自身免疫力打贏病毒。目前該藥正進入美國FDA審批流程,並有不錯的臨床資料。
至於2017年創立的美國麻省初創企業Partners Therapeutics,從老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Adams Street融了6000萬美元A輪,也像Cellularity一樣從事癌症藥物研發,在最近轉型到新冠病毒藥物的研發,其中有關藥物Leukine,針對提升新冠肺炎患者的肺功能,令治癒患者的機會大幅提高,也可減低病人需要進入深切治療部的需要,為目前不少國家已經嚴重負荷的醫療系統帶來曙光。
其實,就目前疫情的趨勢來看,就算是控制得不錯的中港兩地,還是處於驚弓之鳥的階段,過一段時間還是有零星爆發,絲毫未能鬆懈。說到底,這個疫情必須要等到有效的疫苗出現,像過去的天花、麻疹那樣,才能讓全球各地民眾重獲安心生活。在安全疫苗出現及普及之前,相信像以上針對病毒治療的初創企業應該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久可能也會有一兩家企業能乘着今次疫情,成功崛起成為下一間大型生物科技企業。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