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5月11日

習廣思 信筆攻略

經濟愈病央行愈勇 逼錢入股市

上周五(8日)美國公布的4月份失業率無預期般差勁,美元回升,道指亦漲455點。雖說就業數據好過市場預測,但單月流失了2050萬個非農職位,本身已經是一個驚人數字,代表了從2010年2月至2020年2月內創造的2274萬個職位,幾乎一個月就全部消失。經濟愈大鑊,政府及央行取態愈激進,聯儲局前主席貝南奇說的「直升機撒錢」,每日正在美國發生。

《經人》警告眼前危險裂縫

在聯儲局史無前例地把利率大幅削至零,並推出無限量化寬鬆之後,上月底聯儲局主席鮑威爾還認為,美國政府通過的2.2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方案仍不足夠,即使疫情過去,政府續有需要提供更多財政刺激以支持復甦,因為經濟下滑的深度和時間長度,依然高度不確定。市場對鮑公言論照單全收,何止炒長期低息,更連負利率都炒埋。

今期《經濟學人》以漫畫描繪美國股市跟實體經濟的巨大鴻溝,形容是危險的裂縫(dangerous gap)。

《經濟學人》評論指出,標普500指數極速收復失地,一個重要原因是央行承諾入市買企業債,包括垃圾債。這令過去6周美國企業成功以低息發行5600億美元債券,是正常水平的一倍。當中還有若干瀕臨破產的郵輪公司,竟也成功集資,可見在央行包底下,市場已無視潛在風險。

儲局包底助長無視風險

央行買債放水,市場囤積大量資金,卻苦無出路,因美國國債孳息僅僅高於零。參考歐、日,當債息見負,代表持有債券至到期必蝕,若出現通脹,持國債的損失更大,令股票變得更有吸引力。現時整個遊戲,就是在印鈔,壓低利率,逼游資走向股市,基本因素變得毫無重要性。

當前的放水行動,同時改變美國經濟生態,市場無視疫情二次爆發的可能性;大企業即使營運狀況再差,都可以輕易集資,小公司卻無此特權,令商業世界的潛規則變成夠大才能生存。這些無視道德風險的救市方法,正削弱美國長遠的競爭力。

經濟愈惡劣,盈利前景愈差,美股卻愈亢奮,乃當前市場寫照,但這僅是美國的特權,新興市場仍面對重重危機,切勿把兩者混淆。

英國新冠病毒感染宗數不及西班牙和意大利,但死亡人數近日急增至逾3.1萬,比重災區西班牙及意大利都要多。英國疫殁個案後來居上,意味當地解封步伐將比其他國家遲,經濟重啟更慢,國家財政負擔就更大。

在封城期間,英國政府要背負大部分勞工80%的薪酬開支,並為企業提供額外的拯救方案每間達5萬鎊;註銷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約360億英鎊的負債,最終數字或進一步倍升。龐大的公共開支,令英倫銀行須不停印鈔以應付財政需要,可能正在醞釀通脹惡果,尤其是食物與基本物資的價格,日後恐失控飛漲。

一個國家,補貼全國大部分工資80%幾個月,總負擔有多大呢?肯定是天文數字,如計及各政府部門額外開支包括醫療、教育、公共服務,以至減免政府物業租金,數額勢必更巨。

其中,英國教育行業的財政黑洞尤其嚴重。香港家長們鍾情英國大學教育,其他海外家長亦然,由於英國大學QS排名高,令專上教育變得產業化,對海外學生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因此,英國大學和學院工會在4月底警告,指英國大學下一學年的學費收入損失可達25億英鎊(約240億港元)。

英國大學和學院工會指出,今年秋季入學的本科生中,國際學生人數將減12.1萬(跌幅達47%),本地生人數則少11.1萬(下挫16%)。英國大學可能損失25億英鎊學費,其中15億英鎊來自國際學生,6億英鎊源於本地學生,餘下約4億英鎊則是歐盟成員國學生。

除了最直接的學費損失之外,英國大學的財政黑洞還同時波及高等教育科研經費,而這又跟大學的國際排名息息相關。據報道,當地大學的科研經費收入10年間銳減12.8%,該經費缺口實際上由國際學生的學費來填補,故他們的學費比本地學生高得多,每年的人均收費高達2.6萬英鎊,變相由留學生出錢補貼科研。

英印鈔填財政黑洞惹通脹

國際學生流失連帶科研實力下降,最終會影響英國的大學排名,造成惡性循環。英國政府月前的一籃子計劃包括預支2020/21學年26億英鎊學費,冀緩解當地大學現時的現金流短缺。

不過,當局上周拒絕了英國大學聯盟呼籲由政府提供20億英鎊研究經費緊急援助,僅承諾資助1億英鎊研究經費。

今次英國受疫情打擊,相較其他歐洲國家更傷,疫情緩和後要補回政府財政缺口,恐怕須花上多年時間,倘印鈔買債來填補,則會催生通脹。此外,英國又要面對脫歐後的新局面,與美國商議新的貿易條款前,被要求先跟歐盟達成協議,但與歐盟談判正正是最大難關,恐變成老鼠拉龜,無從入手。

事實上,英國財政黑洞試圖透過央行買債找數,歐洲諸國何嘗不是,只不過方式有別,德國主要用政府擔保方式支持企業借錢和發債,其他國家則是所有方法都用上。最慘是巴西、俄羅斯及墨西哥等新興國家,政府經援口惠而實不至,企業與國民只能望天打卦。高風險國如土耳其,觀乎里拉兌美元狂跌【圖】,就知前景不妙。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