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1日
4月20日,周一。重溫新冠肺炎疫禍觸發的亂市,感覺恍如「隔世」,惟從美股見頂日起計,頭頭尾尾不過兩個月。開始時,股票類型無分大中小,也不管什麼行業哪個板塊,恐慌中全皆跌個四腳朝天。當其時,道指每天上落千餘點形同家常便飯,3月下旬後波幅收斂,投資者反倒有點「不習慣」,深信恐慌2.0不日上演者大不乏人。然而,市場畢竟快坊間意見不知多少拍,受疫情打擊較輕甚至可望從中受惠的企業,股價反彈一馬當先,好些更已突破疫前高位再度破頂。
大勝小變本加厲
除了最多人提及的「宅經濟概念股」亞馬遜和Netflix外,家居消費品龍頭寶潔(P&G)亦不遑多讓,股價離歷史高位僅半步之遙,足證恐慌性拋售過後,資金很快便重投「新常態」(全民留在家中)下力足生存以至發光發熱的公司,其股價於極短時間內再登高峰,合理與否不無商榷餘地,但市場高效於此可見。老畢隨即想到,從大市角度出發,投資者對不同板塊/股份的差別性對待,一定程度上有助探討後市去向;透過這方面的觀察,甚至可變相為美股進行一個簡單的「壓力測試」。
過去數周,市場持續為股市重新定價,塵埃何時落定難說得很。作為整體市況基準,當以包含大中小型企業、覆蓋美股98%的羅素3000指數(Russell 3000)最合適。新冠疫潮全球擴散後,該指數最大跌幅35%,並從低位反彈28%,跟追蹤大型股的標普500指數幾乎一模一樣,明顯跑贏反映小型股表現的羅素2000指數。所以如此,既拜按市值定權重的股指結構所賜,且充分說明「大勝小」這個持續多年的兩極化趨勢,疫情爆發後變本加厲。
沿此路進,美股「需要」發生什麼才會重見甚至失守上月低位,通過對指數權重結構、板塊相對表現、投資者選股傾向這幾個環節的觀察,不難得到啟示。
羅素3000指數整體市值約30.4萬億美元,惟佔成分股總數僅1%的30隻重磅股,市值加起來已達11.8萬億美元,相當於羅素3000總市值39%,對大市影響舉足輕重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30大中有10隻是科技巨企,佔總市值約23%,分別為微軟、亞馬遜、Alphabet、蘋果、Facebook、英特爾、Netflix、輝達、思科及甲骨文,除了Facebook今年表現與羅素3000大致同步外,餘者皆跑贏大市,當中多達6隻年初以來更錄得升幅!無論從相對或絕對回報着眼,科技股俱鶴立雞群。
同文伊馬仕兄於「信圖分析」中提到,亞馬遜及Netflix等科企早非泡沫年代純炒概念的「網股」可比,但美國實體經濟元氣大傷,這些乘資金市大潮急升的科技股會否偏離實際價值,投資者必須警惕。
換句話說,科技股已有「炒過龍」之嫌。病毒仍在肆虐、經濟不知何日復常,科網龍頭藉資金泛濫升個不亦樂乎,盈利若不如想像般理想,重磅股一旦回調,對大市的負面影響非同小可。
「深跌」須發生什麼?
話得說回頭,這只是其中一個可能性。在鐘擺的另一端,更多人相信科網龍頭左右逢源,既可受惠於經濟逐步重啟,在防疫意識高漲下又能繼續得益於「宅概念」,不論升跌皆有力跑贏大市。任何「測試」背後必須定立假設,不妨以上述第二個情境為基礎,看看美股須發生什麼才會再度「深跌」。這個實驗不涉任何猜測,純粹立足於指數權重結構和股市運作模式,盡可能把主觀因素剔除。
羅素3000指數歷史高位為今年2月19日的1984.26,而此潮低位則為3月23日的1288.04,頂至底跌幅35%;近周反彈收復逾半失地,上周五收報1653.16。該指數若重見3月23日低位,得從目前水平回落約兩成。假設10大重磅科企延續順流逆流皆跑贏的勢頭,以回調幅度相當於大市六成為準,10大科企跌幅便是12%,經市值和權重調整後,意味其他成分股整體要跌夠26%,羅素3000指數才會返回上月下旬低點。
倘若「穿底」,就當指數從歷史高位下跌幅度由35%擴大至50%,那便等於羅素3000要從目前水平下滑40%,按照科企跌幅相當於大市六成(24%)的假設,經市值和權重調整後,其他成分股得瀉足52%方能「達標」。
科企跌幅僅及大市六成云云,當然只是老畢「一廂情願」,真實情況可以相差甚遠,惟重點是大型科技股若能維持相對強勢,本已低殘的中小企及其他份量較輕的股份便得再度出現洗倉式跌勢,美股才會「破底」甚至更糟。
「疫世」下什麼也可能發生,就如銀行業根據美國GDP收縮8%的假設進行壓力測試,以史為鑑足夠苛刻有餘,卻誰亦料不到瘟疫殺到經濟停擺,銀行撥備較壓測顯示的最壞情況還要嚴重。然而,老畢認為,華爾街倘出現第二波跌市,源頭不會是新冠恐慌2.0,淡友不應「寄望」疫情再度惡化,反而要密切留意牽一髮動全身的科技巨企業績會否「貨不對辦」,繼而拖累大市。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銅價尚待破位 5345美元阻力大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