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3日
全球各經濟體聯繫非常緊密,產業鏈交織融合,專業度和複雜度提升,各國合理利用及發揮自身自然稟賦和產業優勢,促使全球生產力巨大發展,生產效率前所未有提高,國際貿易活躍,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是全球化趨勢的最大受益者,雙方經濟各自實現了良好的發展。然而由於政治、意識形態、本國經濟社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反全球化(或稱本土主義)趨勢最近一兩年開始興盛,各國開始對過去全球化和多邊經濟的融合進行深入反思,更多從國家安全、地緣政治、本國社會問題等視角(而非以往的經濟和生產力角度)審視全球化以及對本國影響,並逐漸向貿易保護和本國優先的政策方向轉移。
在此背景下,我們這一期的話題圍繞中美經濟「脫鈎」有無可能性,並邀請了8位不同來自傳媒、投資、基金、消費等不同行業的在港青年,展開討論與分享。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郭洋子觀點:中美經濟「脫鈎」絕無可能。
首先從兩國具體的貿易額數據來看。2018年,中美兩國貨物貿易超過6300億美元,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400億美元。如此大的貿易額度代表着絕不可能脫鈎。並且中美兩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影響非常大,不可能完全「脫鈎」。其次再以美國的沃爾瑪為例,除了生鮮食品以外,90%的商品都是中國製造,中美經濟密不可分,且與兩國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中美經貿合作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的格局,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根據德刊文章的研究,中國是美國進口商品和服務的最重要來源國,甚至領先於美國鄰國的墨西哥和加拿大,美國和中國不僅通過貿易,而且也通過投資流緊密相連。
全面對抗前料及時煞車
林知觀點:中美之間碰撞時有發生,但中美經濟完全「脫鈎」的可能性不大。
隨着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中美關係迎來轉折——美國國家關切開始從反恐怖主義轉向大國競爭。世界開始擔心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間脫鈎,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鑑於中美在經濟上有長期發展而成的內生合作互補關係,我們傾向認為不管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如何碰撞,中美都將較大可能在全面對抗之前踩下煞車,因此中美經濟完全脫鈎的可能性不大。儘管中美經濟完全或者系統性脫鈎的概率極低,但在當前的政治形勢之下,的確存在並已經開始出現雙邊合作全面收緊和對抗的危險。這很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的部分產業各方開始分別移向美國或中國主導的不同勢力範圍,因而可能出現部分產業脫鈎的情況。未來美中關係的模式和動態將是較長一段時間內的摩擦、競爭、壓力。我們要善於管理關係中的摩擦和緊張,堅持自身發展的核心關切,並更多着墨於經濟增長最快的亞洲地區,在增量合作中化解中美部分脫鈎的經濟壓力、擴增戰略空間,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偉大復興。
宜開拓市場拉動內需
沈健觀點:中美兩國在貿易上的相互依存是客觀存在的,中美經濟「脫鈎」可能並不現實。
由於中美兩國依存度高而關係密切,不可避免產生一些國際貿易摩擦,最後演變成近期的貿易戰。近期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也側面反映兩國市場的相互依存:比如,美國加徵高額關稅之後,美國境內許多行業的商品價格都顯示一定漲幅,影響了美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即實際上是美國消費者和公司承擔了關稅增長的成本。另外,加徵的關稅也涉及許多在華美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實質上影響美國以及全球的產業鏈和價值鏈,但在全球價值鏈中意圖取代中國並非易事。如何防範或分散依存度高的風險呢?就中國企業對美國的依存而言,除了依賴美國市場也需要進一步開拓其他市場以分散風險。尤其是使用美國核心技術的企業,需要探索技術替代方案、進一步自主研發。
中國需完善高端產業
熊飛觀點:中美經濟脫鈎存在可能,更關鍵是理解趨勢和長遠應對。
由於現有雙邊貿易體量龐大涉及多方面,已有的全球化分工不容易輕易打破,所以中短期內,脫鈎會慢慢體現,貿易量受到貿易戰及向相關政策的影響會有所下降,但不太有可能完全或實質上脫鈎。更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是否脫鈎,而是面對這個趨勢中國應該有何策略。略微研究一下中美兩國貿易結構,就很容易發現一個現象,即中國對美出口的產品中,主要以代加工產品為主,而美國出口中國產品中,以農產品和其他高附加值。這實際表明了經濟和產業結構上,中國還處於劣勢(比如近期美國對中興、華為制裁事件已造成廣泛影響)。
中國需要做的是不斷完善自身在高附加值端的產業能力,分散或者盡可能減少關鍵技術產品的對外依賴。具體而言,需要做的包括加強基礎教育、推動重點科研專案、人才培養、支援高科技,加強先進製造業等,這些都需要長期積累。值得慶幸的是,這一大方向在政府和民間已經成為共識,很多已經被納入國家政策綱領之中,希望能長期、穩固、有效地推進落實。「脫鈎」給中國帶來了挑戰,同時也指明了發展方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之一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聽教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