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3月7日

松仁 私募廣角鏡

愈投愈貴的併購股權趨勢

過去好幾年資本市場資金泛濫,利率偏低,導致各類資產價格出現不同水平的泡沫,在Private Equity(PE)股權投資界,主流大型Buyout併購投資項目也出現愈投愈貴的情況。根據一年一度的Bain全球PE報告,各路主要PE機構於去年底的平均併購估值水平,已經達到11.5倍EV/EBITDA(估值倍數),當中逾半交易超過11倍。

事實上,自金融海嘯以來,資金泛濫的情況讓一眾目標併購物,無論是上市與否的公司,估值都按年上漲;PE基金做Leverage Buyout(LBO)槓桿併購的投資估值,也從2010年的平均8.5倍EV/EBITDA,升到目前超過11倍。本來筆者認為,過去科技相關企業估值猛漲,令PE基金的平均併購估值提升,但實際上不同行業的投資倍數也見明顯增幅,並非單一科技行業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不要以為投資EV/EBITDA的估值從9倍升到11倍是個小數目,其實對投資回報的影響甚顯著。關鍵在於一個LBO的回報主要來自multiple expansion(投資時的EV/EBITDA倍數,以及退出時的倍數中間增幅),包括被投企業EBITDA的提升與減債過程的價值提升,如果投資時的EV/EBITDA過高,PE基金就別奢望從投資倍數的提升對回報率有很大的影響,反之對企業本身業績的要求就更為重要。

假設併購基金併購一家每年大概有5%盈利增長的企業,並以大概4倍的淨債務/EBITDA比率去做槓桿,稅前債息為8%的大前提下,如果併購的估值是9倍EV/EBITDA,持有5年後以11倍出貨,那麼回報率大概是翻一番即2.1×的回報,以及相應16%左右的IRR。然而,若以11倍併購,5年後用11倍出貨,那麼回報率就會跌到1.5倍,及相應的8%IRR。這是假設增長率及利率都正常的情況,不然的話,回報率會跌得更厲害。另外,併購基金過去幾年拿槓桿做併購則變得愈來愈狼死,到去年超過75%交易的槓桿都是以目標企業的EBITDA 6倍或以上來做,相對上個周期頂部2007年時才只有約60%的交易有這麼高的槓桿。

高價出手 有得震無得瞓

併購基金一路以來都擅長以槓桿併購企業後進行優化,並把利潤提升後的企業以更高EV/EBITDA賣出。這樣的策略其實也挺花時間,需要從企業根本業務做起,所以過去這些基金投資在企業的時間都比較長,然而隨着過去幾年企業估值普遍快速提升,息率也偏低,一些基金看到好價就快速賣出, 導致平均投資持有的時間從2014年的6年,跌到現在的4.3年。

事實上,過去量化寬鬆讓所有資產價格都出現問題,在PE的世界,相信不少較早期vintage的基金也趁過去七八年的一個大浪賺了不少,然而隨着近期疫情蔓延,資產價格調整,相信不少在過去一年真的以11.5倍EV/EBITDA以上高價併購了企業的PE基金經理,現在可能像過去一周的對沖經理一樣,有得震,無得瞓,唯一好處就是併購基金不用mark-to-market,也很少會出現基金投資者要回水的情況,可能也就是在熊市之下做PE的一種好處。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