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2月6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未來十年主動管理是王道

筆者經常老實不客氣批評經濟學家或中央銀行家等所謂專家,卻同時依賴並尊重這些專家的判斷,從當中眾多資料尋找構思。這帶出有趣的問題:若專家出錯,其判斷是否仍具有價值?假如世上沒有這種專家,生活是否更加美好?

近日金融顧問斯韋德羅(Larry Swedroe)批評經濟預測師無能,認為所有經濟預測均無用。不少人視筆者為經濟專家,但筆者回顧在2015年1月撰寫的未來5年經濟預測,發現應成為斯韋德羅的鞭撻目標。

筆者最大失誤在於當時預期日圓勢將崩潰,認為日本央行(BOJ)落藥太重,推出太多刺激經濟措施,最終作繭自縛。當時日本政府負債纍纍,債務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近250%,日本債券市場膨脹至極限。筆者預計日本央行必須把大量政府債務貨幣化,最終預言成真,日本央行確實狠狠地把政府債務貨幣化。

相比之下,美國量化寬鬆規模顯得有限,即使有關措施刺激美國資產價格飆升,但看來對美元滙價影響不大。當時筆者推算日本的量化寬鬆規模或較歐美龐大6倍至8倍,由於日本央行干預太多,根據歷史教訓,日圓勢將嚴重貶值。然而,「金融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及德魯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多年前對賭英鎊,結果大獲全勝;筆者對賭日圓,卻慘敗收場。

日圓崩潰未兌現

日圓未按筆者預計貶值,美元也未按筆者預期走強,反而中國等新興市場從中受惠,避過經濟「硬着陸」。假如新興市場經濟崩潰,可能觸發美國陷入經濟衰退,股市進入熊市。

筆者當時的推算合乎常理,就算到今時今日,依然堅持日圓勢必貶值。可惜筆者預言未兌現,並引發骨牌效應,連累他人犯錯。

由於美國財政部不斷發債,而且發債規模日漸龐大,導致美國債券市場開始「窒息」,回購市場(repo market)陷入混亂。目前聯儲局向回購市場注入數以十億計美元,以壓低回購利率,緩解美元荒。去年聯儲局重申,有關措施將在今年3月底暫告一段落,但筆者早已預測回購計劃將延長,結果眼光準繩,聯儲局上周宣布回購操作至少持續到4月。筆者估計,聯儲局將再次延長計劃,或經過「短休」後恢復回購,皆因市場對刺激經濟措施已經上癮,難以戒掉。

近日《華爾街日報》報道,聯儲局考慮無限量購入長期國債,以壓制長期利率上升。讀者或覺得此招似曾相識,這正是日本央行一貫招數,美國真的變成日本,變得「日本化」。

買入持有非必勝

斯韋德羅以筆者等經濟專家犯錯為例,近日撰文批評經濟預測無用,根本毋須理會。更妙的是,斯韋德羅建議投資者採用被動式策略,把資金投放指數基金,然後望天打卦。

筆者並非反對買入持有策略(buy and hold)及押注指數基金,這種策略自有可取之處。問題在於,絕少投資者能堅持到底長線持有,每隔數年總會拋售部分股票。儘管投資者誓神劈願,矢言就算時勢艱難,依然不會脫手拋售,但眼見畢生積蓄在短短數周蒸發一半,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放棄。可是他們往往在股市快要見底時「離場」,然後後悔莫及。

金融市場研究公司DALBAR每年發表研究報告「投資者行為量化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vestor Behavior,簡稱QAIB),分析互惠基金賣出及買入量,從而推算投資者的投資成績。根據過去25年QAIB報告的分析,普羅投資者真正回報遠遠不及基金在宣傳廣告吹噓的長期回報。標普500指數在2018年累計下挫4.4%,普羅投資者受恐懼和貪婪驅使,輸得更慘烈,投資虧損逾9.4%。

投資者採用買入持有策略,大前提是不為恐懼和貪婪所動,但投資者是血肉之軀,難免受情緒牽動。

可惜就算投資者選擇主動出擊,也不一定取得更佳回報。過去10年被動投資回報明顯跑贏主動投資,難怪投資者一窩蜂押注在被動基金。

不過,被動型基金經理假設市場走勢自有其特定模式及關連系數(correlation),其實難以自圓其說,因為他們深知這種模式及關連系數不會恒久不變。假如市場預測毫無意義,鑑往知來同樣用處不大。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在1990年代滅頂收場,金融海嘯在2008年至2009年席捲全球,反映這類關連系數在受壓下,有時也會崩塌。

況且指數基金所跟蹤的目標指數,很多難稱得上被動型。以標普500指數為例,在1965年成分股平均留在指數年期為33年,到1990年縮減至20年,預計到2026年再減至14年。若顧問公司Innosight預測的流失率正確無誤,未來10年約一半成分股遭「洗牌」,在標普500指數「無得留低」。

由於難以準確推算股市逐年走勢,所以斯韋德羅斷言預測無用,還是採取買入持有策略最實際。可是吾友Crestmont Research創辦人伊斯特林(Ed Easterling)的圖表顯示,投資者在1928年採取買入持有策略投資於美市,就算未扣除通脹因素及管理費用,頭10年成績差強人意,回報率為負數;若扣除管理費用,回報率再減2%至3%。如能熬過經濟大蕭條,投資者經歷了夢幻10年。

這種為期20年的周期在過去數十年獲得引證,過去20年同樣如是。現時美股市盈率之高,僅次於2000年。根據過去100年美股走勢,意味2020年代市況跟2000年代相若,難以出現2010年代的盛世。

所以投資者採納買入持有策略前,必須自問數個問題。首先,過去10年買入持有策略奏效,未來10年是否同樣管用?此外,過去10年美國未見經濟衰退,亦未曾進入大熊市,2020年代會否仍呈好境?如果美國禍不單行,在2020年代兩度陷入衰退,未來10年回報率為零,甚至變為負數,能否堅持長期持有?

目前股市10年長期投資回報跌至歷史新低,市盈率之高必定打入史上最高10%。經通脹調整,未來20年回報率可能為負數,明知如此,會否依然入市?美國在1966年陷入熊市,投資者經歷26年才能收回失地。

大蕭條或將重臨

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Alan Greenspan)及貝南奇(Ben Bernanke)均曾揚言踏入新時代,但結果並非如此,市盈率依然事關重要。以史為鑑,根據進入熊市或牛市時的市盈率,預計未來10年回報偏低,會否仍然堅持入市?

諷刺的是,斯韋德羅的文章在經濟網站Advisor Perspectives發表,該網站以經濟預測為賣點。而且斯韋德羅不僅批評預測無用,更質疑經濟專家的存在價值。他以醫生為例,指出醫生必能深知病人毛病,然後對症下藥。

筆者一生多次求醫,醫生僅能根據醫學知識為病人確診,當中具有局限性。而且經濟預測師從來不會斷言預測準確無誤,僅提供見解,讓投資者從中作取捨。筆者在去年1月初「企業債市瘋癲 災難歲月重演」的信函,指出目前資訊從四面八方湧來,往往難以消化,所以需要一個框架來組織思緒。當框架不再合適(例如實際情況有變),必須彈性處理作出修訂,至少總好過「漫無目前地浮沉」。

「漫無目前地浮沉」正是被動投資的寫照,如果投資者缺乏投資目標,甚至對投資目標沒有概念,僅能在股市浮浮沉沉,直到碰釘子。筆者在投資方面算是「好友」,但依然採取多元化策略,進行對沖,甚至選擇手持現金。投資者未必能做到在股市尋底時入市、等到最高位時拋售,但必能避過熊市最黑暗時刻,在牛市享受成果。

筆者預計,經濟衰退在2020年代初期來襲,到2020年代末期局勢動盪不安,經濟大蕭條或重臨。假如預測準確,投資者選用買入持有策略,回報應跟2000年代相若,不會嘗到2010年代的大豐收,因為按照目前的市盈率,不會是進入牛市的徵兆。

戰後嬰兒潮一代步入退休年齡,必須採取非常保守的投資策略,聚焦保住退休收入及資金。採納買入持有策略並投資於高市值股票,稱不上保守,只屬於差劣選擇,望天打卦也絕非一流策略。外界稱筆者為「淡友」,筆者自視持謹慎樂觀態度。2019年屬美好一年,2018年市況麻麻。儘管今年仍是未知之數,但對大市保持謹慎樂觀不會有錯。過去10年買入持有策略為王道,筆者預測在2020年代主動管理策略將再次吃香。把本周信函放入時間囊,然後10年後解封,看看筆者預測是否神準。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