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2月30日

溫天納 納論神州

透視來年新股市場發展

筆者早前接受內地媒體專訪,比較今年香港新股市場與二級市場,對比鮮明,新股市場表現理想。臨近年底中資科網巨企阿里巴巴更完成龐大的第二上市計劃,預計香港將再登上環球首次公開集資排名榜首,為10年來第六度稱冠,而今年第四季度新股數量更是創下同期歷史新高。

港交所IPO集資王

目前港交所仍然在優化上市制度,爭奪內地新經濟公司。短線而言,內地科創板和港交所對新經濟公司的爭奪短期形成激烈競爭關係。不過,中長期可以通過制度設計的形式實現共同受惠,預計2020年「科創板+H」公司的數量將會愈來愈多。

參考統計,截至2019年12月20日收市,今年總共有161家公司登陸香港市場,而到年底前估計還有貴州銀行、寶龍商業、赤子城科技、台州水務4家公司將在港交所上市。

預計今年香港新股市場大約集資3118億港元,雖然新股數量較2018年的208家下降23%,但集資總額預計會自去年的2866億港元上升9%,也成為2010年以來的另 一高峰。

今年全球集資額排名前五位分別為港交所、沙地證券交易所、納斯特交易所、上交所和紐交所。其中,IPO集資額排名第二位的是籌得2384億港元沙地證券交易所,發行5家新股,主要受惠於石油巨頭沙地阿美上市的帶動;第三位的是納斯特交易所 ,共籌得2131億港元,總共有140家新股上市。

對於香港新股市場的佳績,主要是由於下半年包括阿里巴巴和百威亞太等大型IPO的有力推動。 阿里巴巴於11月26日回歸港股市場,集資1012億港元,成為今年港股集資王,也是港股第三大新股,僅次於友邦保險和工商銀行。第二名為百威亞太,集資451億港元,於9月30日登陸港股;第三名是申萬宏源,集資90.9億港元。 從市值上看,今年上市新股中目前市值超過500億港元的有7家,包括阿里巴巴、百威亞太、翰森製藥、申万宏源、中國飛鶴等。

對於香港新股市場今年取得奪目的佳績,雖然受脫歐和新上市制度影響,但是市場仍然見證融資規模更龐大的新股上市,這些重要的大型新股不但躋身全球五大新股之列,並很大機會吸引更多於美國上市的中資新經濟公司以及海外公司明年來港上市。

展望2020年,香港新上市制度繼續吸引更多未有錄得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在H股全流通全面推行等政策助推下,明年香港新股市場前景樂觀。預計更多大型中資新經濟企業,包括擁有不同股權架構、生物科技公司等將於2020年內上市,部分融資規模每隻可達最少100億港元。

香港IPO市場對中國內地和海外企業仍極具吸引力,新經濟及海外企業將成為主要推動力。受阿里巴巴到香港第二上市的影響,中資新經濟公司對赴港上市興趣增加,它們的考慮因素不僅是來港上市集資,還有後續的資本市場融資。

筆者認為無論同股不同權還是未盈利公司上市,還是第二上市等制度,港交所的初衷是針對環球國際市場企業,並不是刻意針對內地企業,但是到香港上市的都是內地企業為主,因為某種程度上,海外企業來上市之後,出現成交淡薄或投資者興趣不足等現象,非中國投資類別的投資者深度、廣度不足,導致一些海外企業上市之後黯然離去。

目前,港交所定位還是「中國」兩個字,需要爭奪內地資源。始終投資者對內地企業更為熟悉、更為感興趣。當內地和港股爭奪同一批上市資源之時,競爭關係是明顯存在的、激烈的。

爭奪新經濟公司

短期內,內地和香港對新經濟公司的爭奪會形成激烈競爭關係,不過中長期來看,可以通過制度設計的形式,通過雙方關係協調以做到共同受惠。對於如何協調彼此互動發展關係,企業定位、投資者偏好及估值差異是企業要評估的重要因素。

香港交易所面臨的困難,一是估值跟隨國際市場,估值拉不了太高,對內地企業來說興趣大打折扣;二是儘管有互聯互通機制,但並不是所以企業都可以入選互聯互通, 而且畢竟隔了一層,不及A股有吸引力。不過,畢竟港股市場相對擁有龐大的國際投資者和國際資金,內地流動性較緊時,企業在國際流動性支撐下仍然可以在港股上市。優勢一天仍在,港股價值仍存。

作者為資深投資銀行家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