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9月26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凱恩斯屬保守派 撐減少政府干預

英國經濟學家宗師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經典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簡稱《通論》)留下名言:講求實際的人深信不受任何學理影響,卻往往成為某些過時經濟學家的奴隸;當權的狂人在空中聽取靈感,他們的狂亂想法多半從若干年前學術界拙劣作家的作品中提取出來。

本周以凱恩斯的金句開始,筆者認為大師所言非虛,卻嫌來得不夠深入。問題並非單單在於「過時經濟學家」或「若干年前的拙劣作家作品」,而是大家受制於手握大權的經濟學家,他們並非過時,無論會否在空中聽取靈感,他們確是當權的狂人。但並非人人如此,很多經濟學家提出寶貴見解,或至少人畜無害。可惜部分卻以為能改變人性或阻止不可避免的事;更糟糕的是,他們處於能大肆破壞的階層。

近日筆者收到兩篇文章,雖非完全贊同當中觀點,卻至少能闡釋凱恩斯提出的問題,甚至找到解決方法。首篇文章來自美國億萬富翁哈諾爾(Nick Hanauer)今年7月於TED大會發表的演說,筆者認為哈諾爾政治上屬極左派,惟觀點有點像有「鱷王」稱號的橋水基金創辦人達里奧(Ray Dalio),屬於新凱恩斯主義「新經濟」(new economics)的擁護者。

哈諾爾的演說標題為「資本主義的骯髒秘密─以及新的前進之路」(The dirty secret of capitalism─and a new way forward),他一開始談到社會不均問題加劇,然後聚焦於他心目中的問題根源:新自由經濟(neoliberal economics)。

哈諾爾表示,經濟被指是非常糟糕的科學,皆因儘管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學程式表述經濟理論,經濟根本絕非科學。事實上,愈來愈多學者及從業員斷定新自由經濟極其錯誤,目前社會不均加劇,政治日趨不穩,這些危機加深正正源於多年來糟透的經濟理論。雖然經濟讓他致富,但不代表是對的,皆因產生經濟增長的不是資本,而是人類;人類並非為了私利才推動公共利益,一切都是互助互惠;競爭不能帶來繁榮,必須通力合作。可是當前經濟既不公平又非包容,社會沒有出現所需的高度合作性,難以支撐現代社會發展。

哈諾爾把矛盾直指大部分自由經濟捍衞者,但筆者認為他對現代經濟慘況存有三大錯誤觀點。首先,市場並非有效的平衡機制,筆者在「信貸市場勢崩 垃圾債券最危」的信函以沙堆為喻,指出複雜的現代經濟並不平衡,而是恍如愈積愈危的沙堆,最終難免塌下。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明斯基(Hyman Minsky)指出,穩定導致不穩定。

如果認同眾多經濟學家的看法,認為能把經濟導向平衡發展,把沙堆愈堆愈大,最終沙堆以更加猛烈的方式塌下來,導致2008年金融海嘯等危機,並且將會重蹈覆轍。另一錯誤觀點是價格永遠跟價值相等,這是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的核心,所以股價理應顯示所有可獲取的市場訊息。實質並非如此,目前已出現估價過高或過低的市場。事實上,聯儲局等由經濟學家掌管的機構確保價格不等於價值,蓄意扭曲價格,甚至向最重要的貨幣價格出手,通過「利率」帶來各種害處。最後,錯誤認為人類都是理性的,恍如一台台高效的機械,以自身利益為先。但實非如此,人類終歸是群居動物,在特定情況下會捨己為人,例如士兵會捨身抵擋手榴彈。人類甘於接受較低回報以換取造福世界,達到同一理念,共享公共利益。假如人人爭取最高利益,愛就不會存在。

可是眾多經濟學家堅持人人皆好鬥,認為有競爭才會帶來平衡及繁榮。這絕非擁抱人性,而是否定之。

蓋茨暗批經濟學家糟糕

另一西雅圖億萬富翁蓋茨(Bill Gates)近日談到同一問題,雖然他沒有直言「經濟學家什麼也懂」,但意思差不多。這位微軟創辦人接受新聞網站Quartz訪問時,毫不諱言指出經濟學家不懂得宏觀經濟學,實在太糟糕。蓋茨認為經濟有別於物理,不能單靠特定輸入就能預測特定結果。

蓋茨解釋,假如把球拋出窗外,然後請教各大物理學家發生何事,將獲得類似答案。但一問到利率會否重歸正常?為何利率不會回復正常?經濟學家的答案必定莫衷一是,存有眾多影響因素,凱恩斯稱之為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一切難以預料。蓋茨表示,即使直到現在,外界對2008年到底發生何事仍然爭辯不休。只要看看各大債券評級機構在2008年的所作所為,迄今完全未見改革。為何會如此?皆因缺乏共識。

筆者覺得哈諾爾及蓋茨均有道理,經濟學家在二十世紀初開始假定平衡機制必定存在。一般平衡機制真的很棒,皆因可以紙上談兵,藉此編製出各種經濟模型。經濟學家具有物理嫉妒(physics envy,即認為所有理論最終應似物理學般,能透過數學模式加以解釋或呈現),但實質上,他們不會假定不符合模式的事,所以模型一經測試,必定證實不管用,皆因模型跟現實相悖。

整個經濟平衡假設建基於錯誤之上,若經濟學家仍堅持經濟終歸會取得平衡,就難以為經濟編製模型。所以哈諾爾、蓋茨及筆者等批評經濟學家不懂經濟,論點在於經濟學家依賴錯誤的模型及假設。更糟糕的是,政客要求經濟學家度身訂造經濟模式,這些經濟學家恍如經馴服的馬戲班動物,毋須動用皮鞭,自然乖乖貼服,提供的假設一定得出政客所想的結論。

社會不均「新經濟」冒起

第二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前副總統拜登經濟顧問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這位經濟學家深信「新經濟」能帶來更加「公平」的美國。一如達里奧及哈諾爾,筆者認為伯恩斯坦找到眾多問題的根源。伯恩斯坦在文章開頭點出:「美國經濟存有嚴重的結構問題,經濟學家要負上部分責任」,筆者更加完全贊同。

伯恩斯坦稱,目前「新經濟」冒起絕非偶然,雖然通過各種措施,近年社會不均問題才未見大幅加劇,仍維持在1920年末水平,惟歷史顯示不會出現大團圓結局。最新研究顯示,收入及貧富懸殊日漸與壽命不均扯上關係,成為最令人側目的問題之一。假設只顧自身利益的企業能自行監察,最終鬧出一輪接一輪放寬監管措施,出現伯恩斯坦所稱的「洗髮水經濟」(shampoo economy),經濟泡沫湧起,然後爆裂,之後一再循環。老一套經濟學說指出,希望失業率持續低迷,通脹必須節節上升,但大家享受低通脹、低失業率的日子已久。換言之,「新經濟」崛起,不僅因為希望市場錄得「更佳」結果,還在於證實眾多老一套根本行不通。

筆者認為伯恩斯坦大致所言非虛,但還嫌放寬監管措施來得不夠狠。大企業運用政治影響力,迫使政府出手保護,毋須面對競爭,結果導致「殭屍企業」湧現,對經濟適得其反。這類企業根據市場規律,本應壽終正寢,現在得以苟延殘喘。

筆者相信,解決方法並非當局進一步放寬對私人企業的監管,而是停止通過監管決定贏家或輸家,一切交由消費者決定。監管不是用來抑制競爭、搞出獨市,而是促進百花齊放。

現在很多人視凱恩斯為「過時經濟學家」,大師在生時也曾因此自責。在某些領域,凱恩斯主義與社會主義同樣令人反胃。事實上,以現今標準,凱恩斯被打成左派,只是他並不反對資本主義。經濟學家巴特利特(Bruce Bartlett)在2009年曾撰寫標題為「凱恩斯實質是保守派」(Keynes was Really a Conservative)的文章,指出凱恩斯較大家所想更加保守。

巴特利特在文中表示,凱恩斯完全明白到利潤在資本主義體制擔任核心角色,這正是他激烈反對通縮的原因之一,深信「治療」失業之道就是把盈利交還給僱主。此外,凱恩斯深知創業的重要性,在《通論》寫到,「如果動物本能變得遲鈍,自發樂觀主義委靡不振,企業將會消逝。」凱恩斯深知一般營商環境對增長極其重要,所以營商信心是重要經濟因素,指出「經濟繁榮取決於擁有一般商家天性的政治及社會環境」。

由消費者控制微觀經濟

事實上,巴特利特認為《通論》的重點就是把資本主義去蕪存菁,保存優良及必要之處,免成極權攻擊目標,把微觀經濟(價格及企業的經濟)跟宏觀經濟(整體經濟的經濟)分離。為了保住微觀經濟的經濟自由(凱恩斯認為此點對效率事關重要),政府日漸干預宏觀經濟是避無可避。雖然純粹自由市場主義者將對這種發展感到惋惜,但凱恩斯另一選項是完全摧毀資本主義,由某種社會主義模式取代。

凱恩斯在《通論》指出,世界不會長久忍耐失業問題,皆因失業問題必然與當前的資本主義式個人主義(capitalistic individualism)扯上關係,可望通過正確分析問題,得以治療「疾病」之餘,還能保住效率及自由。

巴特利特說,凱恩斯認為政府干預只限於宏觀經濟,已經非常足夠,透過使用貨幣及財政政策維持整體開支(即有效需求),既可支撐增長,又可化解要求當局採取激進措施應對失業問題的政治壓力。凱恩斯在《通論》稱,對國家而言,重要的不是生產工具的擁有權。 如果國家能把整體資源用於提升工具,向擁有工具者提供基本獎勵,所有必要工作就功德圓滿。

巴特利特引用凱恩斯門生之一普倫特里(Arthur Plumptre)的理解,闡述凱恩斯的哲學。以凱恩斯的觀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Friedrich Hayek)「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皆因政府不干預經濟,又或是干擾太多。如果失業率長期高企,凱恩斯認為必然結果將是社會主義抬頭─政府全權控制一切─政治自由受到摧毀,這種極不可取的結果必須盡量避免,阻止方法是下令原本嚴格遵守的不干涉主義(laissez-faire)讓路,但不應讓步太多。一如普倫特里說的凱恩斯「試圖巧妙地減少政府控制,容許自由企業運作」。

筆者認為凱恩斯主張政府主力保持宏觀經濟運作,交由生產商及消費者控制微觀經濟,實在較當前狀況理想得多。普倫特里指出,凱恩斯企圖在中央規劃及無政府狀態中取得平衡,認為在極端之間存有很多「走盞位」。

同樣地,凱恩斯確立市場力量運作的條件,反映他盡力避免出現當今追隨者力撐的激進政策,令人恐懼的零利率、現代貨幣理論(MMT)等瘋狂理念不會自行出現,其支持者必定視之為解困良方。只是假如經濟運作良好,這些瘋狂理念根本無處容身。直到現在,大家仍在追尋凱恩斯所希望取得的平衡,需要擁有邏輯思維的經濟專家救駕;其實他們已經在此,只是須擴大他們的聲音。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