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1日
錢穆遠在1964年論五四運動以後,並無學術成績可言,只有學術的對抗,是「國故」和「新思潮」的對抗。而一般青年,「易於接受無學術,無根柢之過激主張,不易接受較深沉,較富中庸性的學術理論。
錢穆謂,當時的學人,到晚年時自悔者甚眾,當時後生之對前輩,則「不信仰、不尊重」,亦可謂學術與一般人事脫離,且愈去愈遠,五四是1919年,若五四後,中國能有一長治久安,甚至暫安,新學術或可萌芽。
但1931年日軍已開始侵華,學術當然無法進展,而五四運動同時進行的新文化運動,由胡適等提出「疑古運動」,「打倒孔家店」、「廢止漢字」、「羅馬拼音」、「線裝書扔茅廁」、「全盤西化」,當時看是風起雲湧,但百年後看之,幾乎是笑話,完全不可行。
這也就是學術無基礎之故,潮流不是學術,時代一過,就被淘汰,這是百年歷史所考驗的,唯一留下來而成功的,是「白話文」成為當代語言,但民國一代的「白話文」亦和今日「白話文」大有分別,漢字簡體化,亦成為事實,幫助中國降低文盲率,有大功焉,繁體字自有其好處。
港台兩地的年輕人,中文水準日降,是不是繁體字太難呢?至於中國人生活上「全盤西化」已成事實,衣食住行都已西化到極,和百年前不能比,只是民主自由人權這些題目,在西方亦變成改變別人的口號,沒有百年不壞的制度,西方亦要大改革,要學生等人改好才學,學一個殘破的制度,只有壞處,沒有好處,資本主義開到荼薇,要重塑了不必急,已等了百年呢!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Elliott入股放話 逼AT&T「分家」 |
上一篇: | 強化企業管治 旨在培根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