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6日
在1967年的經典電影《畢業生》(The Graduate)中,主角父親的朋友稱塑膠前途無限,令主角感到震驚,這位朋友顯然有先見之明。
塑膠是二次大戰後消費主義的象徵,但時至今日,其過度發展已經引起廣泛的厭惡。發展中國家日前已拒絕接收被塑膠污染的紙質廢品,全球有127個國家和地區禁止或限制使用塑膠袋,或對實施徵稅。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去年開始禁止使用塑料吸管。
現時全球每年平均生產大約3.5億噸塑膠。據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估計,塑膠廢料及製造業產生的溫室氣體,每年對海洋生物、漁業和旅遊業造成超過400億美元(約3120億港元)的破壞。
環境破壞已經不再是外部問題,而是商業成本的一部分,這個趨勢創造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威脅。
可口可樂計劃在2030年之前,實現每使用一個包裝,就回收一個樽裝及罐裝產品循環再用。對於挪威的回收技術公司陶朗(Tomra)而言,這當然是個好消息。陶朗專門製造可回收容器作循環之用的自動售貨機,其股價於過去3年已經增長了兩倍。至於,規模較小的環保技術公司如法國Carbios和加拿大的Loop Industries,正致力研究把塑料分解並製成新材料。石油巨頭英國石油公司(BP)更把化學品回收形容為改變行業面貌的行動,並計劃在2025前把有關技術商業化。
這種創新行為及大規模回收再用計劃,是否足以抵消塑膠禁令的影響?巴克萊認為,在塑膠瓶方面,這應該可以發揮作用,預期在2030年前,發達國家的塑膠瓶回收率可達到70%。塑膠瓶製造商因此而大舉提高北美市場的產能。
然而,此舉亦帶來新的威脅,其他材料的容器製造商,如能源密集型鋁,希望搶佔市場份額。美國罐頭製造商鮑爾公司(Ball Corporation)的老闆認為,儘管要面對其他更環保的物料挑戰,罐裝水大有可為。啤酒商嘉士伯(Carlsberg)最近則披露了推出木纖維啤酒瓶的計劃。
塑膠的好處其實很多,輕便耐用,而且可塑性強又便宜,但在環保潮流下,塑膠產品正變得愈來愈不被社會接納,很多年輕人現在聽到「塑膠」就像《畢業生》的主角一樣嗤之以鼻。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fb財力夠厚 罰款阻嚇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