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5月15日

徐家健 經濟3.0

金融科技對決科技金融

考考大家,香港有多少間持牌銀行呢?

160間!一般市民說得出名字的銀行,不及兩掌之數。過去個多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先後發出8個虛擬銀行牌照:Livi VB Limited(由中銀香港、京東數科及怡和合組)、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由渣打香港、電盈、香港電訊及攜程金融合組)、眾安虛擬金融有限公司(由眾安在綫及百仕達合組)、Welab Digital Limited(本地金融科技初創)、螞蟻商家服務(香港)有限公司(螞蟻金服旗下)、貽豐有限公司(由騰訊、工銀亞洲、港交所、高瓴資本及Perfect Ridge Limited持有人鄭志剛合組)、洞見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由小米與尚乘合組)及平安壹賬通有限公司(平保旗下)。這8間虛擬銀行,會顛覆銀行業傳統銀行之間的競爭嗎?

金融科技(FinTech)與科技金融(TechFin)之間的對決,今天是老生常談。8間虛擬銀行當中,有傳統銀行參與的,分別是Livi VB的中銀、SC Digital Solutions的渣打,以及貽豐的工銀亞洲3間。另外,有傳統保險公司參與的,亦有眾安虛擬金融的眾安在綫和平安壹賬通的平保。至於金融科技,內地有螞蟻,本地有Welab。更值得留意的是,洞見金融科技和之前提及過的貽豐,背後分別有小米和騰訊支持,既是金融科技,亦是科技金融。

開放程式介面促合作

「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論述, 顛覆銀行業可能要靠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然而,相比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的無限創意,傳統銀行及保險公司在資金成本、客戶網絡、商譽等往往有其先天性優勢,加上銀行業從來是一個被政府規管的行業,金融科技對處理政府規管亦可能比較熟悉。因此,8間虛擬銀行在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兩極之間的光譜百花齊放,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虛擬銀行與傳統銀行之間亦不只有競爭。銀行業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容許不同銀行的產品和服務資料滙合到同一個網站或應用程式上,務求方便用家比較和進行財務規劃。香港銀行業開放API實施的4個階段:(1)查閱銀行產品和服務資料;(2)接受銀行產品申請;(3)讀取或更改賬戶資訊;(4)進行交易。4個階段中的第二階段即將展開,在開放API的框架之下,銀行與第三方服務提供者間的合作將比以前更頻繁。

合作與競爭並存,是市場常態。引入虛擬銀行加上開放應用程式介面,不同銀行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假如銀行業競爭加劇,對整體經濟必定是好事嗎?自2008年金融海嘯,金融業一大政策討論聚焦在競爭與穩定間的取捨。這裏我們要問,銀行業競爭加劇會削弱金融穩定嗎?

銀行加劇競爭添風險

最近有學術研究指出,銀行業競爭加劇導致銀行風險上升。研究發現,競爭加劇減少銀行利潤,關係型借貸(relationship lending)亦相對減少。相反,競爭之下銀行增加投資或信託等非傳統銀行服務,繼而提升銀行風險。香港8間虛擬銀行與152間傳統銀行的競爭一觸即發,本地銀行用戶將受惠於更多選擇,銀行風險會否因此上升是金管局需要留意的。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