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3日
去年夏天,第一次聽聞彼得遜(Jordan B. Peterson)這位當紅加拿大學者。那時人在東京,在地鐵車廂見有人手握一本白色的英文書,設計簡單,書名更簡單──《人生十二法則》(12 Rules for Life),還以為是什麼心靈雞湯勵志書,到網上一找才知道作者是有些來頭的心理學教授,引起了一點興趣。
先聽他的網上節目,題目是加拿大Wilfrid Laurier大學一宗涉及學術自由的事件,初步印象是他口才甚佳,條理清楚。夏天完結回到美國,立刻買了他那一本暢銷書,由頭到尾迅速讀完。那時候的彼得遜已是「惡名昭彰」的明星知識分子,支持者和反對者皆人多勢眾,莫名其妙地成了極具爭議性的「極右」危險人物。
榮格心理學普及應用版
說莫名其妙,是因為我看過他的書,也聽過他好多個小時的網上節目,實在不明白他有什麼「極右」思想。順帶一提,所謂左右之分,據說是源自法國大革命的用語,大概是左派主張革命、右派主張保皇之類,後來用法愈來愈有趣,大概是所有不好的東西都算作右派,包括納粹、法西斯、民族排外主義等。經濟學者常被稱為(或自稱)右派,就顯得很滑稽了,因為納粹法西斯的經濟主張其實極具社會主義風格,排外反對移民的保護主義也不合絕大部分經濟學者的主張,這類思想主張更適宜稱為「極左」。也許「話語權」從來站在比較能言善(詭)辯的一方,論文采、煽動力和形象,平均來說的確是左派佔優的。
扯太遠了,回說彼得遜,與其說他是什麼極右,更合適的形容應為傳統價值派,極力主張言論自由,學術框架源自榮格(在今天心理學界很冷門,大概就像奧國學派在經濟學界中一樣異類吧)。他那本暢銷書其實不太容易讀(他早期的另一本著作更難讀,暫時未有時間精神應付),其中一個中心思想是以追尋快樂為目標的人生注定失望收場,生存意義其實來自承擔責任和達成目標,人生就如神話故事裏描述的冒險歷程,在未知而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找出自己的一條路,這樣才不至於渾噩迷茫(書的副題是An Antidote to Chaos)。書中對做人有大大小小的建議,其實沒有什麼爭議性,有些甚至平常普通得有點長氣,所謂離譜的內容多出於誤解(例如他解釋道家陰陽與混沌秩序之間的關係,由於翻譯出來「陰」有女性的含意,他就被指為歧視女性了)。
有次跟同事提到這本暢銷書,他的回應令我印象深刻:「好像在電台聽聞過他,太右傾了,不合我的口味。」這個回應很有代表性,一來反映所謂左右之分對不少人來說只是個人喜好,像飲食口味一樣,誰是誰非是次要甚至毫不重要的;二來也可見從二三手途徑得到的資料有多不可靠,足以把一個有點爭議性的知識分子炒作成「極右」精神領袖。認識太多有一定教育程度的朋友,對各門各派知識都很有意見,但認真讀過第一手原典的卻是少數,以人云亦云道聽途說居多。
反政治正確在港欠共鳴
彼得遜在歐美紅到發紫兼神憎鬼厭,在香港以至亞洲區卻未見有太多人討論,我覺得這是社會背景不同之下的合理結果。彼得遜認為,大家對所謂的極右思潮有一定了解,自稱右派的人都知道界線在哪裏,知道什麼是社會不能接受的過火行為和言論,但左派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界線劃得不太清楚。也許是左派宣揚的價值比較動聽,例如「公平」、「多元」、「包容」等,雖然這些價值推到極致一樣可以造成災難(歷史上的極左極右政權,血漬斑斑其實難分高下),但社會對左派的過激思想比較容忍。彼得遜指出,這不平衡的情況很有問題,自告奮勇要跟香港俗稱的「左膠」抗衡。
除了在男女平等、#MeToo運動之類的話題上敢跟「正路」的意見相左,彼得遜尤其奮勇的是敢於挑戰大學教育界普遍左傾政治正確的現況。
在歐美大學,從大學教授、管理層到學生,思想都比一般市民要左傾得多(經濟學者在大學內是相對的「極右」),樂於推動各種政治正確政策,相當保護甚至懼怕學生。
若在歐美大學工作過,都知道言行要相當小心,否則隨時大禍臨頭。大學有組織邀請一些思想較右傾的講者舉辦講座,有師生示威反對是意料中事,甚至活動在示威者叫囂下取消也甚為常見(彼得遜本人就有不少經驗)。彼得遜對這現狀看不過眼,身為學界中人敢怒又敢言,實在勇氣可嘉。當然了,百萬計銷量的一本書加上演講門票收入,彼得遜早已生活無憂,不必為五斗米折腰,批評就比一般學院中人老實直接了。
香港社會及大專院校的政治正確程度,跟歐美地區比較仍差很遠,左派思想也很小圈子,未夠普遍。彼得遜在香港流行不起來,是時候未到吧。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亞洲債券延續首季升浪 |
上一篇: | 「活流程」累積投資真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