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3月28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市盈率觀測回報 估值迎修正風暴

筆者及吾友Crestmont Research創辦人伊斯特林(Ed Easterling)上周在「決定股市回報 不離三大因素」的信函中,指出押注在未來10年或20年的股市,無論身處任何經濟環境,成功率均偏低,回報往往遠高於或遠低於平均水平,大大影響退休人士、臨近退休人士及累計期權投資者的盤算。幸而還有不少投資秘訣,本周將詳細探討。

市盈率對股票回報存有多重影響,未來10年至20年市盈率可能大上大落,導致整體回報大幅增加或減少。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二十年大跌市」,市盈率下滑,幾乎蠶食了盈利增長及股息回報;到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二十年大升市」,市盈率上漲,刺激回報增加超過一倍。

關乎股息率漲跌

所以市盈率不僅影響利潤及資本收益,還操控股息率。市盈率高跟股息率低息息相關,反之市盈率低跟股息率高關係密切,兩者存有因果關係。市盈率指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盈利,股息率指每股股息除以每股股價,股息從利潤支付,市值推動股息。當一個新十年開始,假如市盈率相對較低,意味比率上升機會增加,得以提高回報,推高股息;假如新十年以市盈率高展開,代表出現相反情形。正是這類金融原則決定股市回報,一切絕非隨機出現。

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留下金句:「短期而言,股市是投票機;但長期來說,股市是磅秤。」意指投資者短期決定哪些公司受歡迎,股市長遠評價企業的真實價值,盈利就是量重的指標。

低市值大幅增加未來5至10年回報高於平均水平機會;高市值顯著提升「冇啖好食」機會,除非勇於冒險從而增加回報。當然並非百分百準確,只是知道市場習性有助管理風險,從投資取得回報。

目前市道難以揣測,部分報告顯示市值估價過高,也有專家指估價合理,股市還有大量上升空間。「過高」陣營矛頭直指目前市盈率超過30倍,牛市指標是比率接近20倍或16倍。

僅分析入賬利潤(不計經調整及預測盈利),大部分報告指市盈率接近20倍,少數認為超過30倍。長期歷史平均比率約15倍,進入高通脹或高通縮期,市盈率往往下挫至低於10倍;當通脹穩定地維持低位,比率通常升至20多倍。所以目前市盈率高於平均水平,可是究竟市值屬於估價合理(接近20倍)抑或過高(接近30倍)?

部分市場分析師及投資者認為目前企業盈利節節上升,不大可能打回原形,並引用稅收、服務業盛行、科技發展等因素辯證。可是以上種種因素影響盈利、邊際利潤及經濟發展超過百年,依然未能壓倒經濟周期推動的逆轉。然而,如果目前處於周期較前期,則市盈率應接近20倍,市值估價合理。

其他分析師及投資者卻相信歷史一再重複,邊際利潤將再次回復舊觀。他們指出儘管盈利及邊際利潤可能急升,惟競爭因素最終拖低股本回報率至債券收益率及股本風險溢價(equity risk premium)的水平。即使目前盈利上揚,帶來可觀回報,但同時引來新的競爭對手,或現存對手展開掠奪。然而,利用各種方式把經濟周期標準化,顯示目前市盈率接近30倍,股市面臨修正風暴。

很多華爾街金融從業員繼續對估值持樂觀態度,認為股價不算昂貴,導致股市波動的因素呈隨機性,買入持有策略較為划算。

與此同時,市場分析師、周期調整市盈率(CAPE)支持者、Crestmont市盈率等標準化者(normalizer)否定這次情況有別,認為即使歷史絕少重演,卻提供寶貴經驗,有助評估市場狀況是否合理,目前這派處於上風。

為了預測股市未來10年可能出現的結果,再以市盈率及年度回報率作比較。自1900年至2018年間,10年市盈率中位數為15.8倍,10年年均複合回報率為10%。當中以1966年至1975年的10年間回報最差,年均複合整體回報率僅3.3%,10年CAPE卻略高於24倍。

市值高牛氣收斂

預計未來9年,回報率將從高位逐步下滑,以反映市值步步高升。新十年以高市值展開,預料10年年均回報率將跌至貼近歷史低位。雖然股市必經波動,每年出現變化,鑑於市值處於高水平,意味牛氣較為收斂,熊氣較為旺盛。

「股神」畢非德(Warren Buffett)的投資金科玉律有兩大原則,第一是永遠不要蝕錢;第二是不要忘記第一原則。畢非德多年來在股市身經百戰,反映減少損失的重要,皆因虧損對回報的影響遠大於收益。

Crestmont Research的【圖】顯示,即使錄得輕微損失,要收回失地,必須賺取更多收益。而且虧蝕愈大,收益必須倍升,才能不賺不賠。錄得四成虧損讓67%收益報銷,同樣地,四成資金化為烏有,必須賺回67%才能保本。賺蝕影響力有異,皆因虧損通常在股市處於較高位時出現。

管理風險、控制損失的良方眾多,包括直接對沖,押注於期權(options)等,以至投資組合的結構,採取分散投資等策略。而且主動出擊,採用主動式投資,善用平均成本法(dollar cost averaging)、再平衡組合(rebalancing)、價值投資法(value investing)等方式。若缺乏時間或興趣親自管理投資,投資基金及財務顧問能助一臂之力。

分散投資減風險

雖然投資者能通過多種方式分散投資,但真正的分散投資不僅是手持多種股票,而是必須包含互不相干的證券,讓投資各項組合能各自獨立運作。

不過,採用分散投資,也可手持本質或歷史上相悖的股票,總之一升一降,目標不是互相直接抵消賺蝕,而是希望每種股票的收益多於虧蝕。

評估分散投資的投資方式時,應考慮回報前景,通常回報遠高於或遠低於平均水平,剛好處於平均比率反而是異數。譬如按目前經濟狀況,未來回報應跟基準回報相若。假如股票回報前景麻麻,在不會大大影響整體回報下,不妨納入較為「穩陣」的投資。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間的「二十年大升市」,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回報之餘,也讓部分神話及誤導根深柢固。當時的學術理論跟投資者使用的投資策略前後矛盾,這類學術理論源自往昔投資大師葛拉漢及多德(David Dodd)的古訓。

葛拉漢及多德均認同大市及相關金融系列產品走勢波動,市值變動影響投資決定及結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也贊同此點,提出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簡稱MPT)時,認為建立投資組合時,必須跟相對假設分開。於是傳統智慧很快把重要的假設設定步驟過度簡化。

回報隨時日波動,假如製作圖表,把股市長期平均回報率劃成中心線,待10年或20年後,回報數據圖表應呈槓鈴狀,大部分回報成果應遠離中心線,通常高於或低於平均水平。只是當回報成果呈隨機性,「平均」就是慳水慳力的評估。所以股市隨機派支持者往往選用股市平均回報這種百年假設,因為選擇「中間路線」,就毋須多費唇舌解釋差異。只是一旦預測跟結果截然不同,就侊如胡亂預報。

倘回報成果取決於市場原則,投資結果相對可預計,以平均數作為假設最易出錯。基於金融原則,市值影響股市回報,市值起跌受制於通脹變化。當通脹上升,市值隨之下挫,就提供額外回報作為補償。

當通脹保持偏低而穩定,大部分金融資產價值升至相對最高水平(預期回報跌至最低水平)。通脹下滑,導致殖利率走低,則引發債券價格上漲。股票作為永久債券,對低通脹反應特別正面。當通脹惡魔受控,息票(coupon)及股息價值最高。

通脹低資產值升

目前通脹及債券殖利率收斂,根據大部分統計,股市處於介乎高位至估價過高之間。不管怎樣,投資者應該假設未來10年或20年回報低於平均水平。即使基於低通脹,目前高市值仍接近合理水平,估值合理不意味帶來平均回報,一切取決於初值(starting value)。

投資回報低僅反映當前市場狀況,並非不能擺脫的命運。了解市道有助投資者管理投資,減輕風險兼增加回報。除了押注貴價股票,當然還有眾多投資選擇,那就要請教財務顧問。身處低回報環境,能大大掌握控制風險兼提高回報之道,較處於高回報時期重要得多。在1990年代輕微改善投資組合,或對讀者意義不大,對退休人士及累計期權投資者影響深遠。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