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聯席主任)
主持:陳志輝、程潔明
嘉賓:胡志遠(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營運總監)
陳 陳志輝 程 程潔明 胡 胡志遠(Justin)
程:香港醫療水平在國際間名列前茅,但近年面對人口老化以及人口增長,社會人士擔心公立醫院正瀕臨「爆煲」。另一方面,香港也有12所私家醫院。本為腸胃科醫生的胡志遠教授,則正於中文大學籌備另一所私家醫院,將於2020年投入服務。今天會跟我們談談背後的理念。
陳:Justin於1993年畢業,依你所見,這些年來公立醫院經歷了什麼變遷?
胡:那時正值醫管局蓬勃發展,人手充裕,資源充沛,當局運用了企業管治的方法,把專科服務提升到新的層次,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廁所旁邊開帆布床的畫面也告絕跡。以前香港有分政府醫院和補助醫院,但到九十年代則全數歸由醫管局管理,在薪酬待遇和資源運用上得以一視同仁。
陳:那是什麼原因,令你覺得現在要多發展私家醫院?
醫護人員渴求另一平台
胡:目前公立醫院面臨挑戰,另一邊廂,近年私營醫療卻有一番新氣象。例如由大型集團發展醫院,資金和資源雄厚,營運亦講求企業管治和效率。私營醫療發展蓬勃,並延攬了不少公營體系的人才。
過去二十多年,醫管局一直「單天保至尊」,每逢市民想到住院或急症室服務,都會到醫管局的醫院求診。但隨着種種挑戰出現,我們不禁反思是否仍可由單一機構應付所有需求?既然私營醫療亦開始累積了一定的人力資本、經驗和技術,它是否可以協助滿足香港的醫療需求?
陳:我們的節目不時會介紹社會企業。不少人就會問,是否因為政府做得不足,所以才需要社企?我會說,並非政府的做法欠佳,只是人們的需求五花八門,難以單靠政府「一招了」來解決。NGO則可以與政府雙翼齊飛、互相配合。它們有各自的發揮空間,缺一不可。
程:但醫護人手也是問題。當私營招攬了公營的人手,是否只會此消彼長,我們的服務容量其實並無擴充?
胡:近年公立醫院的確有很多醫護人員離開,以前可能只是流失一兩位醫生,但現在卻是「集團式」離去,有人甚至稱之為「大逃亡」。我曾問一些醫生,他們是為了增加收入嗎?他們的看法是,現時這艘大船正在沉沒,既然看到有救生艇,就先跳上去再說。這也反映了公營系統的「推力」很大,令很多醫護都想離開,他們在這裏工作不再感到安心,又或覺得很容易遭人投訴,失去工作滿足感。但這不代表他們沒有熱誠。假如私營的制度能給他們一個服務病人的平台,他們也是樂於効勞。
私院能紓緩整體壓力
陳:那到底私家醫院最適合提供哪類服務,以配合公立系統?
胡:目前某些服務在公立系統的輪候時間甚長,私家醫院可針對需求量大、成本卻相對較輕的服務,例如日間手術、門診檢查等。另一方面,未來的醫療服務應集中於基層醫療和「治未病」,但醫管局目前已無暇處理這些範疇。
現時很多病人到患了重症才去醫管局的醫院求診,但很多疾病都能在發病早期以較低成本於門診治理。好比糖尿病、血壓高均愈來愈常見,只要在未出現併發症前好好治療,就能減少日後的專科和住院需求;又以我的專科腸胃科為例,腸內有瘜肉,其實可以在門診以內鏡形式切除,免於20年後演變成腸癌,要動用許多療程。
陳:到病重才治療,不只病人感到痛苦,醫院也會不勝負荷。假如私家醫院能夠協助病人防微杜漸,就能紓緩醫療壓力。但話說回來,如果我感到微恙,前往公立醫院,難道它不會給我醫治?
胡:也會給你看症的。可是正因本來可在門診進行的治療,都在公立醫院施行,那便令醫管局的負擔過重,人龍過長。
程:這會否也與巿民的健康意識有關?市民通常有病時就想到去看專科醫生,但卻較少就小毛病去諮詢家庭醫生。
胡:是的。香港的家庭醫學發展較為落後,但隨着自願醫保推出,保險計劃要保障受保人到100歲,保險公司的思維也隨之改變。過往發生了危疾就作出賠償,現在則寧可鼓勵受保人病向淺中醫,以減少往後的住院需要。隨着科技發展,保險公司也可鼓勵受保人過健康的生活,例如當手機的應用程式感應到受保人步行了一萬步,就能獲得若干的保費折扣。
當然,政府首先要吸引市民投保。但有見公立醫院近日的擠迫情況,的確有更多市民會認真考慮加入自願醫保。有了自願醫保,私家醫院也有更多彈性,可以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基層醫療或家庭醫生服務,管理受保人的健康。
善用病人保險資源
陳:私人機構多講求賺錢和效率,那對於立志行醫的醫護人員來說會否有所衝突?私家醫院如何把兩者融為一體,發揮它應有的角色?
胡:這裏要談profit optimization(利潤最優化)這個概念。企業當然要賺取利潤,但同時可以善用這些利潤,以肩負社會責任。例如有見香港將來要加強基層醫療和家庭醫學,那私家醫院不妨把利潤投放於建立這些系統,以滿足未來社會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輔助公立醫院。以中大籌備中的私家醫院為例,我們會利用所賺金錢,以優惠價(也就是按醫管局的收費)每年服務17000個新症。同時亦會協助醫管局進行逾6600個日間手術,這也是利潤最優化。
陳:有聽眾問,與其擴展私家醫院,不如把資源和精力投放到公立系統,以解燃眉之急。你怎樣看?
胡:公立醫院逼爆有它的原因,它需要一些時間去進行改革,無法一蹴而就。但我們可以嘗試紓緩這個問題,讓公立醫院集中肩負它的原有職責──救死扶傷,為負擔能力有限的人提供服務。
事實上,醫管局的住院病人當中,三分一有購買醫療保險。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建立私營系統,讓病人得以運用保險的資源,在私家醫院接受服務?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私家醫院也要與時並進,進行改革,吸引病人,讓公立醫院得到喘息的機會。
陳:病人買了保險,卻仍然選擇公立醫院,那令人費解。這到底是什麼緣故?
胡:買了保險的人,也未必敢光顧私家醫院。因為過往它的收費不夠透明,病人可能只有一萬元的預算,但出院時卻發現要支付5萬元。政府現在發牌已要求私家醫院清楚列明各項治療費用。更進一步是提供套餐式收費,讓病人百分百肯定,當遇上這種疾病,收的就是這個套餐價。可是,始終每個病人的體質不同,以割膽手術為例,假如病人同時患有糖尿病或心臟病,手術前就需要額外的治理服務,故私家醫生未必接受劃一收費。到底如何才能取得平衡,那仍需要從長計議。
程:無論如何,私家醫院的收費始終較高,那它的目標顧客是否就是中產或以上人士?
胡:醫管局目前每天的住院收費是150元,但其實醫管局每張病床的每日成本是5000元。急症室只收200多元,就已包括抽血、電腦掃描等全套服務,但每個個案的平均成本其實接近1400元。從此可見,私家醫院目前的收費其實並不過分,其收費一般低於醫管局的成本,只是透過提高效率或其他方法來賺取收益。
儘管病人仍然覺得公立醫院較為划算,可是當考慮到時間成本,公營就不一定便宜。當一項手術要等候3年,期間病情可能大幅惡化,病人也因患病而無法工作,這也是一種成本。當然,公家醫院始終能提供安全網,但要讓這個安全網運作順利,我們還是需要另一個平台來疏導病人。
整理:謝冠東
*《管理新思維》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節目預告:3月24日題目:企業家八段敢;嘉賓:Mastermind大承諮詢有限公司主席何華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國債券具吸引力 |
上一篇: | 厲行監管抑或放任不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