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9日
美國着力打壓中國科技業發展,作為中國科技龍頭的華為首當其衝,創辦人女兒兼CFO在加拿大轉機期間被拘留,公司更被冠上為中國政府收集情報的罪名,令全球業務推展受阻。
忍無可忍之下,作風向來低調的華為突然決定改變策略,不論面對媒體,還是美國及加拿大政府均轉守為攻,目前的效果似乎不俗。
過去多年來,「華為」這個名字一直充滿神秘感,市場上有關華為的傳聞甚多,但公司向來沒有明確地站出來澄清。不論是以往有關公司與內地官方關係密切的負面傳聞,還是近年有關公司盈利特高的正面傳聞,公司從來不多作解釋。
主動反擊控告華府
公司不願公開解釋,一方面因為公司並非上市,沒必要把數據等公開;另一方面似乎因為公司信心十足,而且不想受到過多注視,以為不說太多可以減少成為話題的機會。
結果,市場對華為愈不了解,傳聞便愈來愈多。最終華為成為美國政府的眼中釘,可以說是與公司不透明的媒體策略有着密切關係。
自從去年12月初,華為CFO孟晚舟被逮捕後,有關華為的消息便持續登上各大媒體主要版位。受到全世界關注,公司似乎不太習慣。
同時間,來自美國的壓力亦持續擴大,華為在西方各國的業務大受打擊。為了突破困局,華為近期終於轉守為攻,尤其在媒體策略方面更顯積極。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近期頻頻接受各大中外媒體訪問,講述公司的發展歷程,為公司營造一個更透明及正面的形象。公司亦宣布要把加拿大及美國政府告上法庭,由被動捱打變為主動反擊。
公開資訊免被打壓
雖然有分析認為,華為控告美國政府的贏面不大,但至少透過法庭將資訊公開,可望令公司贏得更多的公眾支持。事實上,透過更積極透明的策略,目前華為在歐洲已獲得愈來愈多的支持,包括英國及德國等西方國家已表示不會禁止使用華為設備。
美國打壓中國科技業發展,背後包含的是中美政治角力,單憑華為亦未必能改變。但作為一家如此大型的企業,與其坐以待斃,倒不如積極應對,至少可以令公司取得輿論支持,避免更多市場被打壓。
其實不少大型企業在面對外界的不利傳聞時,均習慣採取逃避的策略,以為忍一忍事情就可以過去。若只是一些小問題,忍耐或有利淡化事件,但若不解釋清楚,事件仍會成為公司永久的污點,每次有任何不利消息出現時,相關問題均會被重提,久而久之必損害公司形象。
除了經營好本業之外,如何為公司塑造正面形象亦是一門大學問,華為事件相信令不少公司上了一課。從環球輿論及歐洲多國政府取態的轉變看來,華為目前已算是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至於長遠的發展,則仍要視乎中美關係發展而定。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顛覆性政策促進基建投資 |
上一篇: | 歐洲幣策死胡同 「磚」心牢固礙創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