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8日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聯席主任)
主持:潘嘉陽、李靜宜
嘉賓:吳永順(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潘 潘嘉陽 李 李靜宜 吳 吳永順(Vincent)
李:Vincent是建築師,同時也是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先請教,你認為現在香港的海濱有什麼改善空間?
維港海濱改良進度
吳: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海濱,是香港得天獨厚的城市空間。可是在過去百年,香港的海岸線不斷轉移,例如以前旺角新填地街、佐敦八文樓已是海旁,但後來卻填出了奧運站和高鐵站等;而港島的天星碼頭,亦因為海濱的轉移,被搬遷到遠離市中心。
後來大家終於意識到,不能永無止境地把維港填下去。因此推出了《保護海港條例》,維港從此不再填海,換句話說,今天的維港海濱是永久性的海濱,我們終於可以認真規劃。你會希望它被大馬路包圍、被私人住宅佔據,還是用來興建大型商場?我們在過去十多年進行過許多公眾參與活動,發現社會其實早有共識,我們應該「還港於民」,讓市民易於親近海濱。
因此,我們有一個願景。維港兩岸海濱共73公里,港島自堅尼地城至筲箕灣,九龍由荃灣到鯉魚門,我們希望未來能把這73公里連成一線,你可以沿岸跑步或散步。當然實行起來有各種困難,例如在北角城市花園,住宅物業已經緊貼海岸,無法把海濱還給市民。
潘:我記得外面已是海水,其他就只有東區走廊的橋躉。
吳:是的。所以我們現計劃在橋躉之間建一條棧道,那樣港島的海濱長廊就不至於有缺口。各種計劃已經擬定,會分階段實行。目前在73公里裏,我們已修整了19.6公里,市民可以暢遊其中。
除了考慮怎樣把各段海濱相連,我們也要思考如何駁通海濱和城市。由城市出海濱的通道,本身也能帶給市民一種體驗。例如在添馬艦政府總部,你由地鐵站出海濱,會經過添馬公園,那體驗十分舒適。我們可多參考這類做法,而非總是通過一條沉悶的管道,當中沒有任何活動,毫無氣氛可言。我們要多花心思,設計海濱與城市之間的步行環境,那能加強海濱的可達性(connectivity)。
李:Vincent也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委員。先問一問,到底香港的土地問題有多嚴峻?
吳:可參考一些資料。現時公屋輪候需時5.5年,而在我們當初展開公眾參與、印刷文件之時,仍只是4.7年。到印好要派發的當天,數字就已上漲至4.9年。我們距離3年上樓的目標愈來愈遠,我估計短期內還會延長到6年以上。今天居住在劏房或不合適居所的人有20萬。而私人樓盤的單位也愈建愈小,出現許多百多呎的納米樓。這得歸咎於過去十多二十年,我們沒有發展額外的新市鎮,遂造成土地短少。
政府資料顯示,我們尚需要4800公頃土地,而已經規劃好的土地則有3600公頃,因此尚欠1200公頃。由去年4月26日至9月26日的5個月期間,我們列出了18個土地供應選項,如填海、棕地、私人遊樂場等,請市民就這些選項表達意見。這是一次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公眾參與活動。我們舉行了185場活動,會見不同持份者,委員均親自到現場聆聽市民的意見。我們亦收到接近7萬份的書面意見,約29000人填寫了實體或網上問卷,並隨機抽樣地成功進行了約3000次電話訪問。坊間稱之為「土地大辯論」。
如何梳理公眾意見
李:市民未必認識每個選項的實行難度、所犧牲的事物以及成本效益。你是專業人士,會如何梳理這些不算專業的大眾意見?
吳:社會人士是值得欣賞的,其實彼此都有付出。而經過討論後,市民大眾亦對土地議題加深了認識。最初如果我問市民:你認為應該徵用棕地嗎?他們可能覺得不知所云。我們便要解釋,棕地本是新界農地,但已變成貨櫃場、建築材料放置場所、廢車場等。這種解說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
你說市民無知嗎?我絕不認同。至於我身為建築師就是全知嗎?當然也不是。我們不應再這樣區分專業人士和市民,這種區分令土地發展寸步難行。我的體驗是,我願意把我所知道的事情與市民分享,讓他們有能力自行作出知情的抉擇。作為小組成員,我們真的要虛心聆聽社會的意見。我們亦會如實反映,並希望政府夠從善如流,那樣政策便能順利推行。
潘:返回管理學,每當我們推出一項策略或服務,首先要留意誰是對象,與這些對象究竟有什麼相關性(relevance)。假如市民覺得這些方案與他毫無關係,他就沒有動機去了解或支持你的政策。
吳:這也是公眾參與的重點。不論城市規劃還是其他方面的施政,到底是否能夠貼近市民的需要?你不能假設自己全知。我想不論官員還是專業人士,都真的需要摒棄自己的專業傲慢,也就是「我是專家,你不是」、「我說Okay就Okay」那種取態,否則自己也無法成長。當你願意聆聽社會的意見,最終出台的政策自然更能貼近社會的真實需要。
潘:所有這些土地選項都有正面與反面因素,有得着同時也有犧牲。當你提出某選項時,必然會損害了某些群體的感受甚至利益。恐怕你在過程中也受到不少責難,那並不是一種喜氣洋洋的活動。
吳:我們面對的不是笑容,而是怒言。從報紙也可看到,有些人甚至罵「土地供應小組都是廢柴」,因為我們的諮詢裏有某一個得罪他的選項。他以為我們要針對他,所以就蔑視整個公眾參與活動。這類事情屢見不鮮,但我們唯有回歸自己的初心。坊間提出過的所有選項,不論是填平水塘、貨櫃碼頭建屋、高爾夫球場等,我們都要囊括其中。這不是我們創作出來的,全都是有人提過的。就除了軍事用地,它受《駐軍法》所規限,不是特區政府可以全權控制的。聽取了政府這個說法,我們就沒有把它納為選項。但其他選項都要交給公眾選擇,那才符合公眾參與的精神。
諮詢期間別有感觸
李:你認為智慧在民間,那在諮詢的過程裏,有沒有哪些意見真的令你另眼相看,出乎你意料之外?
吳:我沒想到這麼多人反對填海。從收集到的數據發現當中會有年齡分野。我忽略了這種反對聲浪,原來是因為我年長。年紀較大的人在七十至九十年代於香港成長,那時教科書所灌輸的就是地少人多、移山填海。他們覺得填海是想當然的,故沒有這麼抗拒。
但年輕人不同。他們的環保意識較高,注重自然生態的保育,並且不希望對環境作出不可逆轉的傷害。而且過去十多年,海旁的土地並不為年輕人所享用,很多都變成了豪宅。臨海的北角邨本來是公屋,但拆卸後則改建成豪宅,每呎索價6萬元。故他們對填海的印象,就是白白殺死了海豚,興建一些與他們無關的東西。
在諮詢裏我發現原來兩代人對城市發展的意見迥然不同,這一點特別觸動了我。
潘:因此他日即使有了土地,政府也要具體說明到底這些土地會怎樣運用,其運用方式應該與下一代有相關性。
吳:是的。有人批評我們的小組只是覓地,卻沒有規劃;並指出香港欠缺的不是土地,而是規劃。好的,那麼當我們撥出了土地,下一步就真的要好好為人民規劃了。
整理:謝冠東
*《管理新思維》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節目預告:1月20日題目:文化如何管理與推廣;嘉賓: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高級講師劉文英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細股可否預示股市轉角 |
上一篇: | 滯後指標測通脹 中線壓力仍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