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
聖誕樹的傳統來自北歐文化。在冬天將常青樹請進家裏,在一片雪地、萬物蕭瑟之中,看到不會枯黃的綠葉,有祝福明年農作物茂盛之意。在工業革命之前,冬天能做的經濟活動不多,所以無論是華人傳統的做冬、美國人的感恩節,還是歐洲人的聖誕節,都是冬天集齊家族成員聚餐的時候,藉以感謝一年平安度過。
複式回報72法則
當然,一家人聚在一起,除了可以「闔家」打電話給新晉證券商買「聖誕股票」之外,亦可討論下一年的投資和商業策略。以前對農業科技似明未明的時候,雖知道農作物需要輪替耕種收成才好,但是如何輪替卻未有定論,在家庭會議決定來年的農作物,是每年最重要的決定。
長線投資,重點是維持回報,保持常青。計算複式回報的「72法則」,以72除以每年的總回報,得出的就是資產升值一倍所需的時間,例如畢非德和李嘉誠等著名投資者能做到每年24%回報,72除以24就是3年。所以他們的資產每3年升值一倍。
複式回報最厲害之處是,每年的增長是以去年的資產額為基礎,時間愈長,升值倍數愈大,所以每3年升值一倍,每6年就升值4倍、每10年升值10倍。像畢氏和李氏兩位前輩,若持續錄得這幅度的增長,10年10倍就變成20年100倍、30年1000倍。
避免單年投資損失
長期投資最需要避免的是單年錄得損失。假如一次股災,歷時一年,將資產減半,那麼,就算次年就可以回復到每年24%的增長率,亦需要3年才能回到股災前的水平。而且,24%是畢氏等傳奇投資者的成績,一般人能穩定地做到每年10%至15%已經是很不錯。以同樣的「72法則」計算,10%是7.2年翻一倍,15%是4.8年翻一倍。所以如果升巿時候的成績是每年10%,股災後連同股災的一年,就需要8.2年才能回到股災前的資產額。
維持雙位數回報難
以過去幾十年股災和股災之間的間距是10年左右計算,投資者需要每8.2年才回到起點,基本上就是長期回報接近零,等於白做。
機構投資者往往長期把一半資產放在債券,另外再有10%或以上投資在收租地產或房託,最根本的考慮是希望有利息、租金和股息等收入,以應付機構的支出。但是上述的複式回報原理亦是其中的考慮。當機構投資者管理以億元計,找到投資機會亦未必有足夠深度去滿足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額,所以愈大型的投資者要維持雙位數字的回報就愈難。就算畢非德亦屢次在巴郡年報談及這個道理,認為總有一天巴郡的回報率會回落至正常水平。
所以成功的投資者在決定分散投資時,未必是因為認為原來的資產在短期之內會下跌,反而是達成了當初的投資目的,就應該脫離戰場,不應盲目戀戰。
2018年本港及亞太區股巿都見下跌,影響其表現的地緣政治尚未完結,因此,2019年的投資取態也許仍應以穩健為主;希望到了第二三季,地緣政治形勢逐漸明確,則可以再考慮投資到較高回報的資產之中。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負責管理公司所有投資項目。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
(編者按:楊書健著作《這些房託值得買》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謹慎部署來年強積金組合 |
上一篇: | 解讀中央經工會 主調放水兼減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