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
中美貿易戰之下,中國近月出口數據保持穩定,情況看似不太差。但近期出口企業公布的盈利數字並不理想。長遠而言,不少企業亦開始將部分生產線轉到東南亞,以降低政治風險。中美相爭,最終令周邊國家漁人得利。
自今年6月份,中美宣布要向對方價值5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徵稅,其後亦持續「加碼」,市場一直對中國的出口感到擔憂。不過,近月中國公布的出口數字大多維持雙位數增長, 海關此前公布,按人民幣計,10月中國出口金額為1.49萬億元,增長20.1%。以美元計,出口金額亦增長了15.6%,優於市場預期的11.4%。
事實上,出口數字的高增長,是中國透過令人民幣貶值,以及兩國商家減價讓利的結果。筆者近期接觸的部分進出口企業之中,不少均表示兩國買賣雙方同意各自承受一半的額外進口稅負,只有小部分企業稱,由美國消費者承受全部額外稅費。
企業生產線轉至東南亞
對於需求彈性較高的家具及電子消費品來說,企業要把成本全部轉嫁給消費者的確不容易。所以近期多家出口企業公布的業績,均出現盈利倒退的情況。其中,生產家具的敏華(01999)為例,截至9月底止的上半財政年度,收入雖然增加18.6%,但淨利潤卻跌了16.1%。包括關稅以及其他生產成本的上漲,是公司盈利下跌的主要原因。
中國雖然計劃重啟談判,但市場預期,關稅全面撤銷的難度頗大。經過今次的教訓後,企業亦開始覺醒,若把生產全部集中在中國市場,要承受巨大政治風險。
其實,作為經常被西方諸多國家視作眼中釘的中國,除了今次美國發起大規模的貿易戰,此前歐美多國,甚至印度等,亦曾向中國部分商品徵收「雙反稅」。除了成本方面的考慮,企業要減少政治風險,把生產分散到不同國家,具有必要性。
目前愈來愈多上市企業宣布,會擴大南美及東南亞等地的生產規模。其中,敏華已在今年6月收購了一家越南廠,並正增加其產能。預計明年底開始,可以由該廠承擔出口到美國的生產。
美國總統特朗普本來希望迫使企業回到美國生產,結果企業只是遷到其他同樣具有廉價勞動力的東南亞國家。中美兩國繼續就貿易問題鬥下去,周邊的國家卻漁人得利。目前,低端生產的轉移已開始,未來兩三年間,當地廠房建設完成後,相信環球貿易及生產格局會出現更明顯的轉變。
前幾年,一些最低端的勞動力密集行業已出現過一次撤離潮,如今連盈利水平較佳的高檔家具及電子產品亦展開搬遷,可見中國製造業將面對巨大壓力。中央近期大力推動的科技行業發展,能否迅速填補相關缺口,維持中國經濟增長,似乎仍具疑問。
中長線來看,正處於低位的出口股具吸納價值。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滬港通」及「深港通」周五收市統計 |
上一篇: | 香港玩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