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
10月7日,周日。看慣本欄的讀者都知道,老畢非常重視真實買賣,但不會為trade而trade,更不會漫無目的地泛論市況。畢竟,資產價格上上落落,流水般的訊息猶如過眼雲煙,真正值得講的東西不會太多。然而,當市場出現一些具啟示性的變動時,那就非談不可,美國長債孳息率近日大幅抽升正是顯例。
今天且沿着兩大方向討論這個當前熱話︰一、債息上揚對股市的影響;二、如何食住個勢開倉交易。
先說第一點。長債息率上升對股市影響可好可壞,關鍵在於性質和速度。投資者若將之看成確認美國經濟持續改善、衰退/通縮陰影離發達國愈來愈遠,那麼債息上揚反映的便是市場price out經濟疲弱,同時price in溫和通脹。
在這樣的環境下,流出債市的資金,不少會流入股市,即出現「債失股得」的逆向關係。在上月聯儲局今年第三次加息前後,美國10年期債息已再度突破關鍵的3厘水平,但截至上周三為止,美股依然屢創歷史新高,足見「超3」之初,股民樂意視債息走俏(債價下跌)為利好因素,直至上周後期,情況始出現明顯轉變。
性質與速度
在老畢看來,這說明了兩件事︰一、只要股市投資者把債息上升看作由經濟增長促成(growth-inspired),且不足以打亂聯儲局漸進加息的步伐,股與債的逆向相關性便得以基本維持;二、從另一角度看,長債息率上升的性質雖然重要,惟債息升勢倘若過於急劇,那麼債息因何上揚就會變得次要。一方面,市場對債息上升有何「說法」(narrative)可以隨時改變,比如以「通脹震盪」(inflation shock)取代「增長主導」解釋債息升勢;二則股債兩種資產的相關性一旦由逆向變為正向,即股與債從一升一跌變為兩者齊跌,股民便難以通過把資金泊進債市避險。換句話說,今年1、2月「縱分散押注亦走投無路」(diversification desperation)的情境可能重演。
讀者不妨重溫華爾街上周市況,就會明白在下想說什麼。美國10年期債息上周三一口氣爆升12個基點,收市逼近3.2厘,但美股當天並無特別反應,惟隨後兩個交易日顯著回落,道指於10年息升穿3.2厘後累跌近400點。一兩天不足以蓋棺論定,但大家可以得出一個初步觀察,就是股市對債息上升的速度和幅度存在容忍極限,一旦超出這個極限,債市對股市的影響便得重新估計。
注意利率震盪
聯儲局自2015年底以來八度加息,可是市場着眼點一直落在孳息曲線(yield curve)愈走愈平,長息一旦低於短息(孳息曲線出現倒掛〔inverted〕),經濟衰退恐怕便不在遠。聯儲局過去3年合共加息兩厘,惟長息一直未有全面反映【圖1】,就是這個原因有以致之。美國10年及30年期債息上周雖有追落後之勢,惟單就息率水平而論,正面解讀乃債市「終於」醒覺美國經濟增長勢頭良好,沒什麼值得擔心。不過,正如前述,債息於短時間內升勢過快幅度過大,諸如年初那樣的利率震盪,隨時可演變為美股急速調整的藉口。債息此番升勢較1、2月來得更兇【圖2】,投資者宜密切留意。
現在便買入銀行一類理論上可受惠於加息或息差擴闊的板塊,未免為時過早,皆因股債若確認步入齊跌格局,市場氣氛至少於一段時間內會主宰一切,太早嘗試從板塊輪動中得益,未見官只怕便要先打八十。老畢反而認為,債息不論因投資者認同美國經濟強勁而升,抑或反映市場擔心通脹失控,股民債民對美國今後公布的每一項經濟數據,敏感程度都會大大提高,任何通脹升溫跡象都會被加多幾錢肉緊解讀,令債息易升難跌。
基於這種假設,老畢認為再度利用「熊跨組合」(Bear Put Spread)在美債身上押一注,乃較能迎合當前形勢的部署,但策略上需要略作調節。在下9月12日以同一形式開倉時,美債孳息升勢(債券價格跌勢)尚處於醞釀階段,我當時揀選的美國長債ETF(代號TLT)兩個Put的行使價(Long 119美元、Short 117美元)皆為價外,策略上是博TLT跌穿117美元。多得幸運之神眷顧,開倉不足三周,TLT便一瀉如注,令老畢得以提前獲利離場。
戴頭盔Short美債
然而,不是每一次都能那麼好彩,TLT上周五已跌至113.04美元收市,勢頭也許有排未完,惟剛瀉一段如此急勁,再揀價外Put望跌穿,值博率有限且風險大增。要攻守兼備,投資者可選擇Long 117美元Short 115美元的12月到期TLT認沽期權,兩個行使價目前都是價內,TLT價格於到期日前只須保持在115美元以下,這個「熊跨」便能賺盡。參考上周五收市價,這個Spread的建倉成本為1.38美元,賺盡為兩個行使價之差減去建倉成本,即0.62美元($2 - $1.38 = $0.62),蝕盡則是1.38美元淨期權金。那等於以每個Spread輸盡一個三毫八,博取純利六毫二,return-on-risk為45%($0.62 / $1.38 = 0.45)。且看此回「戴頭盔」Short美債,個勢又係咪企响老畢這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並非生活在和平時期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