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
投資其中一個相當難過的隱藏敵人便是「內在」與「外在」風險回報比率配合,首先大部分人只知道一項投資有回報亦有風險,希望能透過計算歷史數據去考慮這個投資適不適合自己,但就很少人會坦誠面對自己內心的貪婪與恐懼,在不同市況所產生的風險與回報的偏見與誤差,在市況變化時沒有自我而失去決斷力,明明應該買或賣時也不敢出手,白白浪費了資金及分析的努力(如有)。
隨着牛熊市產生變化
以股票市場為例,在牛市中的「新任龍頭」常常會出現高升幅低波幅,但很多時轉熊市下跌時也可以低波幅地直線下跌,但舊有大型股則有波幅沒有太多升或跌幅,十年如一,所以不同投資在不同市況下也可以有不同反應,選擇前必須認清自己的目標(回報)及底線(極限風險)去出手。
如果你是做理財投資顧問而屬於做事相當上心及有責任感的人,我建議你再檢討下自己適不適合這一行,因為每個人也有自己的風險回報比率(內比率),而且是不定期變化,要統一所有人根本不可能,少數幾個客還可以,但一多就祝你好運了,因每項投資的風險回報比率(外比率)也不同,這比率也會是隨着牛市與熊市而產生變化,牛市低波幅高回報的股票,在熊市隨時可以是超高負回報高波幅的股票。
內與外比率都是常變,在加上一大堆客亂出投訴及建議加在一起,更是不可能的任務,當然這只是筆者過往十多年所經歷及觀察到行家所發生的例子,應該有些超級投資顧問不在此限,無意得罪,特此聲明。而這對於自己投資的人來說是福音,因為市場上總會有人高位接貨,低位沒有資金或不敢入貨,重點是你有沒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去在當中出手。
無論是找人託管或自己投資,我們必須有自己明確的風險回報取向,再以基本面及技術分析配對市場上的投資工具,風險一向與波幅關聯,而低波幅幾乎真的是低回報,例如你不可能炒香港政府相關機構的債券。相反,高波幅可以有高或低的回報,所以你若要「低風險高回報」,便必須要參與有若干波幅的投資來調整全個組合的比率,這是資產配置與投資策略的整合應用,當中必然要有技巧及花點精神,否則便認命不要貪心去買大國國債及做定期好了。
資產的風險與回報比率經常會隨着價位高低、政局政策改變、群眾的情緒改變,以及自己本身的心理變化而改變,我們要穩定便需要減少變數,而唯一能控制的便是自己,從而配合外在的變數,我們買理財產品時單單做一次風險回報分析效用不會持久,但最少證明了當時自己的觀點,觀察當中有沒有不合理及矛盾(例如零風險下要每年20%的回報),最關鍵是看自己對於每一回報能承擔的風險為多少,如果你要賺10%的回報,你真心問自己夠膽輸的比率是多少,10%的空間相當充裕,若果是5%也要一點簡單技巧,低於2%的便需要相當的技巧及時間去控制了。以另一個講法,就是博需要有技巧。
末日分析往往被取笑
坦白講,筆者見過的眾多散戶的經驗是零風險下有15%以上的回報,部分更會有零風險100%回報的奇幻思想,幾乎可說輸打贏要是一半新手散戶的本質,無他,他們開始投資時大多在牛市時,認知世界內都是「投資零風險,股市無限升!」而且人人愛回報,有誰愛風險?所以講風險的分析都不夠吸引,引致市場供應的分析都針對回報為出發點,又或是物競天擇下講風險的是小眾,部分被歸類為末日系的人,特別在大牛市時被人揶揄,但中了之後又沒有人會認同,部分輸錢的人甚至敵視這班末日系的人,而其實你懂得跌市時小注買淡倉,那便不會有單邊期望升市的立場。只有中庸之道才能應對升與跌的市場。今次大致總結了各種事例,下回再跟大家分享理性一點的風險回報比率實戰心得,以你的「值博率」及「肯博率」去做投資決策。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綠色洗髮精 種出循環經濟大樹 |
上一篇: | 特朗普遭潑冷水 美元照升如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