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
中美爆發貿易戰,大家都在問同一問題:到底誰勝誰敗?美國總統特朗普聲稱美國必勝,中國領導人強調勝券在握,中美的自由貿易支持者認為兩敗俱傷。筆者站在「雙輸」陣營,認為自由貿易才是兩國維持長期繁榮的最佳法寶。
美優勢能維持一兩年
筆者相信美國最初佔上風,優勢能夠維持一年或兩年,因為迄今美國經濟持續強勢,較能抵禦中國的報復措施,之後現行的貿易政策將會適得其反。中國跟大部分國家的貿易順差不斷擴大,一名中國內幕人士透露,中國將通過加強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在4年內彌補所失去的美國貿易。當然中國要忍受失去美國生意,但並非全然無助。
無論筆者抑或市場均希望特朗普只是虛張聲勢,並非真「打仗」,筆者的亞洲消息人士認為這場糾紛在今年底解決。中美一旦動真格,將對彼此經濟帶來負面影響。貿易戰足以迫使美國陷入經濟衰退?中國經濟增長減半?暫時未有人知曉。
目前中國貿易暢旺,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推動發展的財源正是「大量舉債」。筆者早於2015年談論中國瘋狂借錢買股,最終大部分炒股大軍後悔收場,中國政府因此決定繼續收緊消費者信貸。
不過,收緊信貸不等於消除或減少貸款,中國政府希望消費者以帶來效益的方式借錢,所以整體家庭債務增長並未放緩。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相比,中國消費者信貸增幅更快,以目前增長幅度,快將構成重大問題。
在美國、日本、德國及法國,家庭債務佔GDP比率正下滑或持平;惟在中國,比率兩年內由佔四成增至一半。雖然美國等發達國家債務水平確實較高,但家庭收入較豐厚。一旦中國家庭債務不斷攀升,情況將令人憂慮。
當負債纍纍的中國消費者發現生活費因為中美貿易戰而上漲,他們怎辦?其中一個可能是影響「不大」,皆因美國貨並非必需品,大部分商品存有眾多本地貨選擇。然而,如果中國限制或取代美國貨,部分商品勢必加價。
貿易戰帶來的更大問題在於,中國將不得不減少出口美國,致部分欠債的中國消費者失去工作,到底多少人因此失業仍是未知之數。一旦美國擴大貿易戰,中國還有增加內需及擴大出口作後盾。只是當出口商裁員,中國政府又未有推出刺激經濟措施,勢必削弱內需。然而中國實施刺激經濟政策,意味政府債務增加;中國企業收入減少,也必須舉債維持運作。
內地經濟與債務相長
彭博預測中國的債務狀況,基本情況顯示到2022年,債務佔GDP達330%;在芸芸發達國家中,比率僅低於日本,中國必須處於GDP高增長階段,比率才能「僅及」290%。
至於私人債務方面,美國全由銀行信用放貸;中國大部分貸款也來自銀行,但即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整治「影子銀行」,中國私人債務依然龐大。
中國經濟增長主要由貸款支撐,貸款可用於興建基建及房屋等有益用途,帶有刺激經濟效果。但欠債終須要償還,貸款只是先使未來錢,意味中國經濟增長終有一天放緩,可能未來10年仍然好景,但終要付出代價。
一如美國,中國政府存有賬外債務,未在整體債務列出。中國面對人口老化及壯年勞動人口萎縮,但社保基金存量不足。社保基金本應由個人所得稅支付,但政府往往未有收稅,令債務進一步攀升。一名市場分析員預計,一旦中國嚴厲打擊避稅,企業盈利將削減2.5%,名義GDP增長減少0.6百分點。當中國政府嚴格執行稅收政策(也必須如此),經濟增長將會放緩。中國累積龐大債務,一旦經濟陷入衰退,將更難承擔重債。
特朗普挑釁盟國犯錯
特朗普本周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一成關稅,如果中國對美國的新貿易政策說不,明年1月將把加徵關稅調高至25%。值得留意的是,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並未列入徵稅清單,顯示美國政府也聽到美國消費者的訴求。
中國利用國際貿易規則,取得不公平的優勢。筆者完全同意他的觀點,認為中國政府要求外資企業開放知識產權,實在無法接受,必須制止。中美也必須化解其他分歧,問題在於如何達成。
筆者曾希望特朗普運用商業技巧,令貿易談判更具有成果,但看來並非如此。筆者認為最佳談判策略是美國跟其他主要經濟體聯手,彼此站在同一陣線,要求中國改變做法。與中國鬧出貿易糾紛的國家不止美國,美國應該改善跟加拿大、墨西哥及歐盟等地區的關係。然而,特朗普一再惹怒盟國,難以彼此盡力合作。
促成貿易協議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要求必須合理,不能下令對家自剮。習近平在多方面能夠彈性處理,但絕不會放棄「中國製造2025」的高科技發展目標,換轉其他國家也恕難從命。
前美國總統尼克遜和福特執政年代,擔任美國貿易代表的金融策略家孟葛仁(Harald Malmgren)也有類似看法。孟葛仁罕見地在Twitter炮轟,批評特朗普、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及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缺乏長遠貿易計劃。孟葛仁在推文指出,這類貿易戰恍如特朗普與習近平的美國職業摔角(WWE)比賽,特朗普等候習近平公開投降,然後才磋商協議詳情。但比賽不會以此終結,中國準備洽談,但特朗普希望以大字標題「中國屈服」頭條作結。
白宮貿易團隊才華不及本身預期,納瓦羅繼續留任,特朗普對他投下信心一票,實在叫人難以放心。當外界首次盛傳納瓦羅加入政府,筆者表明納瓦羅對經濟或貿易一竅不通,現在也不會改變立場。
目前美國在中美貿易談判略為取得優勢,經濟發展不俗,可承受加徵關稅之痛。不過,部分行業已承受痛楚,美國長遠正在玩火。當美國進口中國貨,同時把美元出口到中國。美國與其他國家做生意能以美元結算,只因美元是世界流通量最大的貨幣。減少進口中國貨,意味削減美元出口,美元在全球流通量大減。
逼他國繞開美元貿易
滙率專家墨菲(Taggart Murphy)探討相關問題,他撰文指出特朗普正用盡一切手段,終結美國能夠隨心所欲借錢的日子。不過,終結方法並無先例可循,因為美元成為世界貨幣已經根深柢固,要結束美元稱霸的日子,從而中止美國隨心所欲借錢的能力,實在難以入手。
不過,墨菲指出,大可首先跟隨特朗普的做法,挑釁所有盟國。墨菲批評當美國經濟復甦踏入高峰期,特朗普就擴大政府赤字,放棄財政責任,並以制裁威脅所有國家,包括嚇唬遵守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政治遺產伊朗核協議的國家(意味華府乞求其他國家設法繞過美國銀行體系做生意)。墨菲提到,特朗普搗亂全球貿易之餘,卻未有明確點出美國的發展路線。美國消耗產品數量多於產量,根據會計法則,必定出現貿易及財政赤字。
如果美元繼續成為全球央行儲備貨幣,即使美國繼續錄得貿易赤字,也不會構成重大問題。美國難以跟阿根廷等國家相提並論,這些國家錄得貿易赤字之餘,人民也離棄本身的貨幣。只是中美貿易戰一旦持續,其他國家繞過美國另拓貿易途徑,美國最初的優勢將不斷流失,步向曾經稱霸的英國後塵。
未現身第三方成贏家
這場中美角力本來非常有趣,只是碰上民粹政治崛起、負債龐大、難民湧入,加上預料科技發展將取代數以百萬計職位,討論誰勝誰敗實在無意義。中美貿易戰將持續一段長時間,目前兩國拳來拳往,彼此各有領先機會,惟贏家可能是仍未出現的第三方。
筆者希望中國採取實質行動,杜絕令人詬病的貿易行為,特朗普視為「勝利」,取消貿易戰。這是最可能出現的戰果,認識的中國消息人士及大部分中國人也相信結局如此,正是市場樂觀的原因。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Comcast冀掌控Sky 要問小股東 |
上一篇: | 財務策劃會議 放眼未來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