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日
大家身處負債纍纍的火車,火車最終會相撞。然而,火車不會停下讓你逃生,撞車前一刻跳車也絕非好主意。那麼應該怎辦?應該趁還有逃生時間,即刻採取行動。
筆者本周探討高淨值的合格投資者(accredited investor)的逃生策略,即使身家仍未「合資格」亦不妨參考一下,說不定終有一天會飛黃騰達,而「終有一天」可能較想像中更快出現。本周的信函有助籌劃未來,「大重置」(Great Reset)將把全球大部分財富重新洗牌,部分人的財政狀況迅速轉變,帶來龐大機遇。很多目前只限合格投資者採用的投資策略,已慢慢「下放」滲入成本較低、大眾也可參與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等投資工具。金融界正掀起一場由金融科技帶領的革命,發展近乎一日千里,這些改變已迫使筆者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不過,大部分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仍像曾經歷火車意外。
然而,世界本身不會鬧出火車意外,反而在未來10年、20年變得更美好。首先,人類仍然要進食,但種植、收割及運送食物的方式可能出現劇變。當肚餓時,食物就會端上,而且食物經精心準備,既美味又健康。第二,人類仍然要與朋友相聚,但交通工具將變得更便利,通訊方式也會更便宜、更快捷、更優良。
第三,醫療及生物科技將大大改良,筆者敢打賭在10年內,癌症將變成小毛病;甚至在5年內,出現令人驚喜的療法。第四,在這個新世界,存有絕妙的投資機會,可以賺取巨額財富,而且各人也有機會參與。然而,很多職位將會流失,但大部分工人將能夠適應新環境。新工種也會出現,但較年長的一代可能需要增值。
長話短說,筆者對未來屬樂觀派,對投資組合則是實務派。生意如常不會助你安然度過火車意外,如果持有傳統的60/40投資組合(即六成資金投資於股票,四成投資於債券),將會感到失望。
理論上,小富及大富的投資方式差不多,唯一分別在於雙方的持股數量有別。可惜現實並非如此簡單,原因是政府會保護小投資者免犯錯或被詐騙。這實在不賴,筆者認為需要監管金融界,騙徒亦經常向無知或絕望者埋手。所以美國推行法例,限制部分投資只限於「富人」參與。
大家或曾聽聞合格投資者一詞,這代表業務或個人淨值超過100萬美元(不計算主要居所的市值),或在過去3年間,當中有兩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與配偶合計超過30萬美元),並預計今年取得同額收入。假如合乎以上資格,意味可參與受限制的投資。
多數初創公司慘敗
然而,只要身家或收入達到最低門檻,都被視為理財有道,毋須受政府保護。這類假設經常出錯,因為部分人資格不合,卻擁有豐富的金融知識;也有富人對錢銀十分白癡,美國的監管對部分人過度保護,卻對部分人保護不足。
合格投資者踏入投資「限制地區」,又會發現什麼投資秘寶?即使合資格人士也未必知道,因為法例禁止銀行及經紀公然兜售這類投資,甚至公然談論也屬違法。由於富人對這類投資聞所未聞,往往錯失重大投資機會,富人或為他們服務的經紀或顧問未能踏進交易流(deal flow)。
此外,部分交易涉及的銀碼並非十分龐大,所以大型綜合經紀公司往往對此不屑一顧。這類大行聘請眾多經紀,擁有大量顧客,只會沾手大賣買。至於願意接收「較小型」交易的地區經紀公司,由於很多私下交易已被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即為富裕家族理財的私人機構)或退休金基金迅速搶奪,其他投資者機會難求。筆者力撐私人信貸,認為這類業務的前景較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還要遠大。銀行將被迫退出貸款給企業的傳統角色,由提供私人信貸的企業家接手。
可是對合格投資者來說,最常見的投資機會是非註冊證券(unregistered security),這類股票不會在交易所賣買,也並非通過正常首次公開招股(IPO)程序上市。企業上市前,通常推出超過一次私售(private offering)集資,讓富裕的投資者買入企業的股份。外界有時收到風聲,只因推出私售的企業規模大兼名氣響。例如,召車軟件商Uber就是一間私人企業,股東全是大型投資者或基金。有別於上市公司,這類企業毋須向監管機構提交季度或年度財政報告,數以千計較小型初創公司狀況也差不多。
不過,這類企業並非間間都屬一流投資,很多不宜沾手。然而,除非屬於合格投資者,誘人的交易難以到手。很多投資者通過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 fund)接觸到這類投資,買賣創投基金的好處是設有專業管理,而且進一步讓投資多元化。參與這類投資,漁翁撒網是重要策略,因為很多初創公司以失敗破產收場。至於Uber及住宿出租平台Airbnb完成最新一輪融資後,估值是否合乎經營狀況?筆者也無從稽考。
私募股權跟非註冊證券性質差不多,但通常覆蓋更多發展成熟的企業。大家有時聽聞上市公司「私有化」,從股票交易所除牌。這通常意味一群投資者買下公司的全數股份,當公司不再成為外界焦點,就進行重組。假如屬於合格投資者,可以直接或通過私募股權基金參與投資。
對基金管理人起底
可是投資者押注於私募股權基金,必須知道管理人的底蘊。部分管理人運用槓桿,令投資更具風險。槓桿化投資只適宜財力十足、有一流顧問幫手的資深投資者。私募股權基金種類繁多,對此有認識者為數不多,不要把投資浪費在「交學費」。
對沖基金(hedge fund)是另一種只讓合格投資者參與的常見投資工具,對沖基金名稱帶點誤導成分,因為很多對沖基金並不沖基,筆者寧可稱之為「私人投資基金」(private investment fund)。對沖基金的運作有點像互惠基金(mutual fund),一班投資者跟隨專業基金經理的指引,把資金聚集在一起。由於參與的投資者屬「資深」派,毋須當局重重保護,對沖基金經理有更多話事權,要接受的監管也遠低於互惠基金或ETF的基金經理。如果投資者找對對沖基金經理,可謂如虎添翼;但選中對拍檔,卻非易事。筆者申報利益,目前兩成以上個人投資屬於對沖基金,屬意基金投資多元化,不會把資金投放於「對沖基金之父」瓊斯(Alfred Winslow Jones)典型長短倉(long/short)模式的對沖基金,因為當中的絕對收益(alpha)暫時蕩然無存。
對沖基金涵蓋大量資產類別及投資策略,令人困惑。目前人人看來押注在新的加密貨幣對沖基金,大麻也炙手可熱(陸續有國家推動大麻合法化)。筆者則偏愛以超低價格收購多餘資產的「不良」對沖基金,只要加點耐性,等到時來運轉,就能釋放資產的真正領值。華爾街稱這類對沖基金經理為墳墓舞者(grave dancer,即以高風險博取高回報),他們的客戶也樂透。
筆者提到私人信貸,這類信貸通常只提供較細額貸款。部分大型對沖基金實質上也是銀行,提供超大額信貸交易。這類對沖基金通常運用的槓桿比率達兩倍,並設有至少3年的閉鎖期(lock-up period),投資者要待閉鎖期屆滿才能贖回資金。投資者也切忌投資於流動性高、貸款期長的私募信貸基金。這類基金最初看來回報非常吸引,惟一旦遇上贖回狂潮,基金能夠徹夜崩塌。投資限期應與貸款限期相若,大家當然不希望經濟衰退時,人人開始撤資,迫使自己持有的基金以極低價把貸款賣給不良債權基金(distressed debt fund)。所以投資者必須有資深顧問引路,對沖基金不是為初哥而設。部分對沖基金回報豐厚,惟很多只帶來災難。
買樓收租可賺大錢
房地產(real estate)也是合格投資者日漸追捧的投資方式,筆者喜歡押注在房地產,貪其毋須過度舉債,但本身並無物業揸手,反而妻子在家鄉持有數個物業放租。筆者從旁觀察,嫌棄應付租客及處理租約太麻煩。不過,筆者識人在過去數十年買樓收租,結果賺大錢。
總之對沖基金缺點多多,很多只屬積聚資產計劃,通過收取管理費賺錢。少於兩成對沖基金通過筆者的篩選,當中只有部分獲得筆者的認可。
對持有可觀資產的投資者來說,目前的經濟狀況令投資計劃複雜得多,可以考慮更多投資選項。然而,由於資產眾多,必須聘請專家聽取意見,筆者認為所有投資者必須聘用至少一名投資顧問幫手。另一方面,銀行家及營銷專家也絞盡腦汁,希望更多人得以接觸投資產品。過往僅存於私人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現已引用於互惠基金及ETF,這類基金的「入場費」僅數千美元。傳統的互惠基金漸滲入創投基金及私募股權成分,只要這類非流動證券(illiquid security)只佔基金資產一小部分,監管機構也會放行。
筆者預計監管機構會繼續開綠燈,政府甚至從中鼓勵,作為自保方式。畢竟,退休金問題嚴峻,打工仔的退休儲蓄也太少。勞資雙方固然「貢獻」不足,投資回報低也難辭其咎。禁止投資者參與最佳投資機會,只會妨礙他們建立足以享受退休生活的資產。筆者認為並不合理,必須作出改變。
人人皆希望投資組合表現良好,但只有少數幸運兒如願以償,大部分人需要加倍努力。如何產生淨值?小企業通常愈發愈大,部分變成中型及大型企業。更多人在全球創業賺錢,即使可能遇上逆境,他們的生意將渡過「大重置」。除了美國,全球只有少數國家對企業家持更寬容態度。然而,新企業如雨後春筍,到處出現。中國產生的巨額財來自哪裏?新企業。不過,創業非易事,大部分以失敗收場。所以必須做好功課,確定擁有足夠資金,然後才考慮踏上青雲路。
若非企業家型又怎辦?結交企業家,助他們取得成功,然後從中分一杯羹。創業機遇處處,加上新科技湧至,現在較以往存有更多投資機會。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貿戰劍指「2025」 逼華開放市場 |
上一篇: | 真的不夠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