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7月6日

財經路向

中國寄望創新 培育經濟動能

一個鼓勵創新的國家不僅要技術上有各種靈動的創意,並從制度設計上保護創新和包容創新的失敗,更需要有一個能聽取各種不同聲音和包容不同意見的社會氛圍。

對於經濟下行壓力仍大的中國,正寄望鼓勵創新培育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雖然政府鼓勵大眾創業的政策熱情並未褪色,可是容忍創新失敗的制度體系和允許不同聲音共存的社會氛圍卻仍顯不足。

異己聲音共存氛圍仍不足

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的措施,更大釋放創新活力。提出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按照能放盡放的要求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活力,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會議又提出改革科研管理方式,凡國家科技執行資訊系統已有的項目申報材料,不得要求重複提供。另外,減少各類檢查、評估、審計,對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和實施周期三年以下項目一般不作過程檢查。

此前,中辦國辦印發意見,部署深化專案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三評」改革是推進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意見指出,要以堅持尊重規律、問題導向、分類評價、客觀公正為基本原則。

由此,可見中國正在努力打破阻礙科研領域創新的體制弊端,力爭通過對科研人員的鬆綁激發創新動力和活力。這對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迫切需要發展高精尖科技實現中國製造從大到強的轉變,無疑是明智的政策選擇。不過,相較中國正在進行的激發科技領域活力,通過「放管服」來一場真正意義的對科研人員管理體制上的「鬆綁」,在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對不同意見和批評聲音的「放管服」,顯然比較「落後」。早前,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撰文,指中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經濟增長韌性增強。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6.8%,增速與上年四季度持平,連續11個季度保持在6.5%至6.9%的區間,增長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

難掩新舊動能轉換青黃不接

雖然經濟平穩是中國推進其他領域改革的基礎。但平穩的走勢下難掩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正處於青黃不接的艱難時刻,宏觀調控屢屢強調的管理預期並不意味着專家學者們對中國的經濟走勢只能發出同一種評價聲音。

有專家坦言:「對經濟形勢的判斷需要聽取多方面不同的意見,畢竟現在的外部環境與內在經濟發展都與過往有很大不同,對於有良知的學者而言不僅要有憂患意識,更關心問題所在並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只挑好的數字說,對問題視而不見,這不僅容易誤導決策者,更容易滋生盲目樂觀和自信。」眼下一觸即發的中美貿易戰就讓不少專家擔心會讓中國經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爆發,尤其近期的股市滙市大跌,亦令市場擔心中國是否有充足的籌碼來應對。

相較官媒屢屢發出旨在穩定市場信心的安撫之語,那些充滿憂患意識的專家從專業的分析和解讀顯然更能激發民眾的民族憂患意識。

近期網絡盛傳的一篇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院院長的「中美貿易戰的啟示和教訓」的畢業演講就充滿了憂患意識,文中提到其關注點不在貿易領域,有着更為深重的憂慮和危機感。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