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26日

徐家健 經濟3.0

首席經濟學家的空置說

下星期便會到白宮經濟委員會上班的莫里根(Casey Mulligan)曾向我表示,他不知道什麼是失業。

莫里根是個天才(我認識兩年博士畢業的朋友只有他一個),在我眼中他亦是最後一位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我們認識的芝大學者如佛利民、史德拉、貝加、盧卡斯、梅菲和他都是芝大畢業)。我是莫里根的入室弟子,跟他很熟,當然明白他對失業的「不知道」是「知之為不知」那種。

莫里根不知道什麼是失業,並非因為他從未失業(其實他從來不用求職,芝大在他畢業後便馬上聘請了他,而白宮經濟委員會近年亦不斷游說他加盟);莫里根不知道什麼是失業,是因為他知道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將失業定義為專業求職:People are classified as unemployed if they do not have a job,have actively looked for work in the prior 4 weeks,and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for work。

換句話,失業雖然可被視為工人的勞動力空置,並非所有勞動力空置都是失業。

計算失業與非勞動力人口

兩個月前莫里根來我美國工作的地方探我,我們在討論特朗普稅改問題時,亦談到美國的勞動市場。從大衰退到奧巴馬醫改再到特朗普稅改,近十年來我們經常討論美國勞動市場問題。這亦不是我們第一次討論失業問題,外行人不知道,當今主流的宏觀模型一般只有就業和非就業而沒有失業這回事,而勞動統計局的失業統計數字則愈來愈不足以反映我們關心的勞動市場狀況。

美國上月公布的4月失業率低於4%,是過去半世紀以來少見的低位。然而,莫里根提醒大家,低失業人數不等同高就業人數,因為就業之外還有不算失業的非勞動力(out of the labor force)。失業與非勞動力都是沒有在市場工作,勞動力空置也。失業與非勞動力的分別,在於擁有勞動力的人在沒有工作時有否積極求職。避免把退休工人或全職學生與剛被解僱的工人混為一談,將失業與非勞動力分開處理原本是可以理解的。

過去數十年,美國勞動市場起了根本性的變化,低技術勞工的實際工資長期跑輸大市,導致愈來愈多低技術勞工由失業轉為非勞動力人口。但到了奧巴馬當上總統初期,由於美國經濟剛經歷了金融海嘯,聯邦政府為幫助市民紓困於是向所有聲稱在積極求職的人發放各種福利津貼,結果令原本不少非勞動力人口變成失業人口。隨着紓困政策的補貼減碼,那些原本非勞動力人口扮失業的誘因大減,失業率因此亦隨之而下降。

莫里根做了一張圖表,去解釋失業率和非勞動力人口比例自2007年至今的趨勢。有趣的現象是,自2010年起失業率和非勞動力人口比例背道而馳:失業率下降,非勞動力人口比例卻上升。這個背道而馳的趨勢要到2016年才結束,之後失業率繼續下降,而非勞動力人口比例就保持平穩。這個奧巴馬任期內的經濟現象,除了說明失業與通脹的關係愈來愈薄弱,更支持福利政策導致失業和非勞動力人口成為替代行為,因此政策其實並沒有真正改變勞動市場的就業情況。

新加坡只徵外地發展商空置稅

準白宮經濟委員會首席經濟學家提醒我們,生產要素空置一向有其市場規律,政府干預前必須了解市民真正關心的究竟是什麼。正如美國人真正關心的是就業,香港人真正關心的其實是住屋。欄友曾國平上星期便以統計數字說明,一手單位購買的流量跟落成量一向並駕齊驅,尤其在樓市暢旺的時候,單位空置率主要反映的是交易費用非零之下買賣雙方配對需時的自然空置率。違反市場規律利用空置稅把空置率進一步降低,降低的其實是經濟效率。

諷刺的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試圖解釋徵收一手樓空置稅時,竟宣稱政策目標正是令住宅「有效咁到達個市場」,而空置稅更是針對未來樓盤的。我們要問,在一手單位購買的流量跟落成量並駕齊驅的今天,有什麼證據顯示目前或將來市場上的住宅沒有「有效咁到達個市場」呢?現屆特首在競選時向市民提出她「實證為本力求創新」的管治新風格:「以客觀研究和實證為基礎,從事實出發,憑着力求創新的作風, 持續檢視現行政策,識別及利用可以提升政策效益、擴闊實施利民政策的空間。」陳司長信口開河,明顯有違特首「實證為本」的競選政綱。

環顧全球,空置稅針對的從來不是什麼未來樓盤,絕大部分空置稅針對的都是二手樓中非自住單位及非本地人持有的房屋,只針對發展商的明顯例子是新加坡,但新加坡政府針對的亦只是非本地發展商。空置稅針對本地發展商,政策的確做到了「力求創新」,我期待政府遵守承諾透過新加坡的經驗以「實證為本」去說服市民空置稅怎樣令住宅「有效咁到達個市場」。

我看過有關的報道,情況卻如奧巴馬政府的福利政策導致失業和非勞動力人口成為替代行為,新加坡政府的空置稅導致部分外地發展商透過在股市除牌而避過「外地發展商」之名,亦有私人投資基金在空置稅來臨前買入空置單位,如此種種的規避行為,加重發展商成本之餘,令住宅「有效咁到達個市場」的成效有勞陳司長向全港市民解釋一下。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