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25日

蔣涵 縷析中華

科技發展須韜光養晦

中美貿易糾紛總算暫告一段落,中國可以在沒有作出具體進口金額承諾下,令美國答應「休戰」,確實令人感到意外。問題是否就此解決,仍有待進一步觀察;不過,對於今次中國科技行業被針對,有分析認為,內地輿論過度自信的宣傳,是令美國感到威脅的主因之一。未來,中國科技業要避免被打壓,或需要多一點謙卑。

早在貿易戰開始之初,筆者已在本欄提過,事件的結果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贏得了國內選民的支持,而中國贏得了國際聲譽,兩者各取所需。可是,在實際貿易順差方面,相信未來兩三年仍難以出現明顯收窄。

自我膨脹甚於經濟增長

事實上,特朗普近期的確燃點起太多火頭,在經濟上已得罪了歐盟及日本等盟友,在政治上與朝鮮及伊朗等敵人關係亦未見好轉。所以,面對態度強硬的中國,美國還是認為及早和解才是最佳選擇。況且,透過向中國施壓,特朗普在國內的民望已成功提升,沒有必要再認真鬥下去,令美國商界利益受損。

當然,特朗普會否隨時改變主意,確實難以預計,但既然中國已答應增加進口美國商品,最少到明年數據總結出現前,只針對中國的徵稅計劃相信不會出現。至於針對其他國家的徵稅行動,特朗普似乎仍未放棄。

當中國開放汽車行業,近日宣布全面下降進口關稅時,昨天有消息稱,特朗普希望歐盟對美鋼鋁出口削減10%;隨後白宮又發表聲明稱,特朗普已與行業官員討論汽車進口關稅計劃,稅率可能高達25%。此兩項關稅計劃,將直接影響了美國所有貿易夥伴。

成功得罪全世界,令盟友一個又一個離開美國的特朗普,看重的只是個人在國內的民望,其短視的做法,令美國國際地位下降,但特朗普並不介懷。選擇了一個缺乏政治遠見的領導人,是美國衰敗的開始。

相反,中國在強勢的領導層管治下,近年在政治、經濟及國際地位上均有所提升。強勢的中國政府近年在外交上展現出大國風範,重視長遠發展利益的做法,與只着重眼前小利的美國形成強烈對比,兩者在策略應用上高下立見。

不過,內地民意尤其是網民及媒體,近年自我膨脹的速度要比經濟發展速度更快。早前便有分析指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在媒體過度渲染下,才令美國感到威脅,進而令後者推出針對中國科技行業的限制措施。

免重燃「中國威脅論」

近年中國在科技應用上雖然更廣,但實際上最高端的例如晶片等,技術與美國仍有巨大差距。在國人的努力及政府支持下,技術差距或有望收窄,但若國人持續過度自我膨脹,或會引來更多國家出手阻撓。

在軍事上,中國一直強調韜光養晦,相信如今在科技發展方面,中國亦有必要保持低調,以免形成新「中國威脅論」,招來更多打壓,影響發展進程。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