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
美股周一重挫,10年期美債孳息突破2.7厘【圖1】,創4年新高,油價金價齊跌,美元反彈,一連串金融市場反應顯示,自年初以來的一輪債轉股開始走到令人擔心的股債齊跌,意味市場開始真正為通脹升溫而憂慮,繼而引發新一輪加息恐慌。
本欄早前提及,今年初以來的牛市是由債轉股所推動,資金沽售國債源於通脹升溫、美國財赤加劇及經濟數據好轉,投資重新配置,流出保守的國債資產。沽債買股初期是經濟向好的表現,惟發展至一定時期,便會出現股債齊跌,股市憂慮加息的疊加效應。
不過,大行認為股債齊跌,要等到聯儲局加息多3至4次才出現,現在新年開局,還未到議息會議,這麼快便反映加息幾次後的市況,又未免太早。市場顯然是在找理由為這輪過快的升市作出技術調整,債息急升提供了上佳藉口,因此不要看輕這次小型調整,跌起來破壞力可以很強大。
一些數據預告了今年稍後的通脹形勢不太令股民樂觀。美國交通運輸行業Cass運量指數去年12月按年增7.2%,運費指數大升16%,為1999年以來最大增幅。交運成本上升與油價上漲、消費者需求擴大均有關係,這有望傳導至美國通脹。
交通運費飆 通脹快速上
美國通脹升溫的訊號之一,是過去3個月進行加薪的公司比例達48%,為18年新高。公司加薪,或許還與稅改減少企業支出有一定關係。通脹走高的第二個訊號是實在的價格上漲,經歷連續兩年衰退後,美國交運行業終於迎來復甦,運量和運費指數於去年12月均大幅上升,運費指數更是升至金融危機以來新高。
Cass運量指數和運費指數雙雙大漲,反映交運需求飆升,產能卻嚴重不足。運費上漲與油價攀升不無關係,運量則受惠於日益向好的全球經濟,以及美國正在增加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預見,一旦情況持續,供需進一步吃緊,運費上升將愈來愈急速,將會在美國各類物價指數中直接反映出來。
此前,美國通脹數據一直升不上去,其中一個理由是網購當道,消費物價被人為壓低,通脹遲遲未反映出來。然而,當運費也急速上漲,網購成本快速增加,或令居民重返傳統零售,使消費價格升得更快。
從目前情況來看,消費者的情緒明顯改善,正如Cass資訊系統在去年12月的報告中提到,貨運復甦主要由於需求層面改善。除去經濟復甦、基建擴張的工業經濟需求,消費者的需求也顯著上升。美國商務部資料顯示,2017年第三季,美國電商銷售額大增15.5%,節假日期間增長18%。消費者終於開始花錢了。
以上運費數據只是其中一環,更多的成本上升可能還未全面反映。其中一項是全球商品價格自今年1月起加速向上【圖2】,能源與原材料價格升得相當快,這與中國去產能令商品價格急升也有關係。
老特加徵關稅弄巧成拙
當美國總統特朗普繼續強調其「美國優先」,過多的貿易保護措施會導致進口成本及價格趨升,例如近日被加徵關稅的太陽能面板,由於中國光伏電池佔美國進口量45%之巨,來自中國的平價物料減少,行業成本便會即時大增。
美國太陽能產業界指出,此舉將推高安裝太陽能面板的成本,抑制數以十億計美元的投資,扼殺數萬個工作崗位,特朗普此舉弄巧成拙,造成大規模裁員而不是創造就業。
美國通脹預期、聯儲局加息次數,都與債息走勢相關,短期市場是升是跌,看來要與美債息率掛鈎了。今年1月以來雖然美債息率也在升,但是市場焦點在股債輪動,直接推升美股,關鍵是債息明顯升穿2.6厘後,樂觀情緒有變。
「債王」格羅斯上周在本報刊登的文章提到,有幾個重要因素可令10年期美債孳息率在年底升至2.7厘以上,不到一個星期,目標已提前達到,相信這是市場格外恐慌的原因。債市由牛轉熊好多人都知,當債息升得比預期快,投資者自覺危機來臨,減持股票也相當合理。
香港股市急跌了359點,中國、日本股市都跌了超過1%,前幾個星期的樂觀情緒似乎一下子消失,這就是香港股市的特色。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