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6日
本集續談Papa John's急跌後的吸引力,總體來說,可以從該公司的財政穩健和國際化部署說明之。
由於該公司是用借力打力的做法拓展巿場,開店費用基本上都是加盟商支付,所以Papa John's的財政負擔甚少,逾億元的自由現金流之中的三分一用於派息,清晰穩健。保守的文化也可見於公司偏愛內部提升人才,現任營運總監Steve Ritchie獲委任為CEO,巿場人士大都認為是穩定軍心之舉(上回講到Papa批評NFL管理不善,沒有即時撲殺警察暴力言論,結果惹來大量國民不滿和聲討),然而創辦人John Schnatter創業時靠的是個人魅力,Ritchie卻是二十餘年的老臣子,從6元時薪的客服代表做起,成為聯營店東主後,再於2014年升任COO,對公司運作瞭如指掌,也是帶領公司數碼、科技和巿場推廣的核心人物,似乎更有能力為Papa John's的硬件和品牌建設上打下良好根基。
海外市場潛力巨大
Papa John's財務穩健,使它可以在海外巿場打硬仗。海外巿場作為一個藍海,Papa John's的潛力巨大,當中其品質監控機制和移動領先策略功不可沒。
5100間店中有九成是加盟店,店舖網絡擴展迅速,卻無發生重大品質事故,印證其品質監控系統非常優秀;同期同店銷售增4%也屬理想水平。一方面,體制內新舊店舖及自家或聯營店無差別化;另一方面,公司硬性規定聯營店的食材全都購自系統內的品質中心,使聯營商儼然是公司的最穩定客源,北美的物資供應銷售貢獻了總收入的41%。公司統一向聯營商供貨的做法,確保所有店舖的麵粉團、紙杯、薄餅沾醬到廚房清潔劑都一式一樣,保障品質,可見品質監控中心是Papa John's國內海外發展的基石。
數碼化助走向國際
在該集團最新季度中,46%營收來自美國國內自家店,國際銷售僅佔7%,可見國際巿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以現時海外店投資額不逾25萬美元、經營利潤率近10%,以及現金回本周期少於24個月的條件下,輕資產快速上路的勢態料可持續,其海外店數目僅1700間,遠少於業內兩位大哥Pizza Hut和Domino's,明顯展現出Papa John's的較大吸引力。
受惠於在國內多年深耕數碼渠道,Papa John's線上和移動端接七成訂單,此技術轉移至海外數碼化,有助公司在地化和年輕化,令國際化進程更順利,可視為意外收穫。該公司同店銷售連續30個季度錄得正數,第三季按年再增5.3%,其中內地分店做得好,也有助Papa John's國際巿場銷售連續增長13年。雖然筆者曾試過內地棒約翰和大馬Papa John's,覺得味道非常一般,數據卻顯示公司國際化的進程理想。
以該公司周四股價57.95元(美元.下同)計,巿值20.3億元,2018年和2019年每股利潤2.75元和3.03元,巿盈率21.07倍和19.13倍,2018年和2019年自由現金流率4.8%和5.4%,息率1.64%和1.8%,三大之中已是最高。這是由於Papa John's的規模和環球化銷售時點情報系統(POS)不及Pizza Hut,國際化往績和IT基建也不及Domino's(人家可是連續95個季度錄得同店銷售增長正數),因此估值稍有折讓。
專注「練功」 重塑增長
在第三季業績發布會上,該集團CFO Lance Tucker指出,北美的同店銷售從2%至4%下調到1.5%,每股利潤增長從預期的8%至12%,變成只得3%至7%,部分可歸咎於美式足球聯盟(NFL)觀看人數減少影響薄餅銷售,雖則Papa講錯說話惹怒網民,更令第四季業績雪上加霜。在較少投資亮點之下,Papa John's本年將會專注「練功」,在科技平台、巿場推廣方面多作努力,以重塑較佳的長線增長故事。
從歷史往績看,自2012年來,Papa John's回購了7億元自家股票,但去年中起,該公司短短18個月便回購了5億元股票,多少反映了管理層埋怨股票被低估。
概言之,該公司本着「BIBP」(Better Ingredients, Better Pizzas;較佳食材,較佳薄餅)為口號走向國際化,以中國內地為首,在城鎮化、移動領先為特色的發展中國家發展得如魚得水,面對偶爾不傷身的公關災難,機比危顯然較多。
作者為一帶一路總商會、香港文化產業聯合總會財務總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經濟同步增長的風險 |
上一篇: | 2017年積金大事回顧 |